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教育   19篇
科学研究   3篇
信息传播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人生三看     
黄竹 《档案管理》2007,(1):79-79
人生是个千人说万人说却千人万人都说不透的话题。时下,抱怨生活,喊叫太累的人很多。我认为这是转型时期人们浮躁的表现。我觉得浮躁之时不妨常去三个地方看看。常去医院看看。人吃五谷,生百病本是世间常理,倒不稀奇。只是住进医院后才感慨万千,原来健康地活着多好啊!这是病后的感悟。有的人进去后就再也没有出来;有的被宣判为什么癌后又奇迹般地活过来。医院似乎成了人们阴阳相隔的门槛。来来往往的人进进出出,谁都希望还原一个健康的体魄,享受阳光灿烂的日子。常去医院走动,你会明白人生没有什么是放不下的。生病住院,利益可以暂且放弃,荣…  相似文献   
2.
黄竹三 《文化遗产》2010,(2):145-146
最近,我有幸拜读了黄天骥、康保成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代戏剧形态研究》一书,极为欣喜。这部84万字的煌煌巨著,其研究视野之广阔,内容之丰实,阐述之深刻,见解之超群,方法之创新,令人钦佩,应该说,这是近年来中国古代戏剧研究领域的重要学术成果。建国以来,中国古代戏剧研究,由于受当时社会思潮的影响,较多注意戏剧内容的探讨、思想的解读,而于戏剧的外在形式、形态,则较少涉及,更无系统绎说。其实,戏剧形态乃是戏剧的重要本体,不应等闲视之。《中国古代戏剧形态研究》的编著,其重要的学术意义,首先是为中国古代戏剧研究确定了回归自身的崭新理论基点。在“纵向”上,它从艺术发生学角度,对中国古代戏剧的渊源、发展和演变进行梳理和阐述,明确提出了我国戏剧起源于巫和巫术,形成于汉魏,成熟于宋元的论点,并详尽阐述了杂剧和传奇的演出形态、审美特征;在“横向”上,则对古代戏剧各类脚色、演出场所、音乐唱腔、戏曲服饰等内部诸要素的渊源流变、基本走向、本质特征、演出形态等,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考察,从而实现了对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的中国古代戏剧的全方位、立体式研究,完整建构起一幢独具中国特色、屹立于学术之林的戏剧形态学大厦。这是极具学术价值的。其次,此书在研究...  相似文献   
3.
倪玲  黄竹也  王国阳 《科技通报》2019,35(2):121-124
以某高层建筑加固工程为例,用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分别建立了粘钢加固、粘贴碳纤维布加固前后的仿真模型,研究了两种加固方式对钢筋混凝土梁加固效果的影响,并对比加固前的应力与位移情况,验证了粘钢加固和粘贴碳纤维布加固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人们的心理总是难以捉摸,所以好事者就想找出心理规律。一旦找出了规律,他就成了知名心理学家。二战的时候心理学蓬勃发展,因为很多心理学家都想知道有什么好的心理方法来对付敌人。潜意识这一概念就是战后不久的研究成果之一,它确实有点儿神奇。  相似文献   
5.
<正>药用植物栽培业在农业经济中占重要地位,却受到资源匮乏和品种退化的限制。人们希望通过确定药用植物的功能基因,解决药物资源匮乏问题,保证优良药用植物来源,  相似文献   
6.
周贻白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戏曲史研究专家。他最早致力于中国戏曲全史的研究,其继承前贤、肇启后人的拓展之功至伟.周先生的研究重视每一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对戏曲创作演出的影响,重视民间戏曲与宫廷演剧的相互交流,重视戏曲作为舞台艺术的角色行当、化妆服饰,声腔衍变诸方面的综合发展,改变了以往学者只重案头之作,只重考据,只重文辞的偏颇。周先生的研究还注意社会调查,开创了依据戏曲文物、从考古角度研究戏曲发展的新领域,对后世戏曲史研究都有极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毛主席为杨开慧同志所作《贺新郎》词写于一九二三年,这是我党和我国革命发展的重要时刻.自一九二一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全国革命运动轰轰烈烈地展开,工人运动也出现高潮,毛主席领导的安源路矿罢工的胜利更促进革命斗争的发展,这使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北洋军阀极为恐慌,他们疯狂反扑,血腥镇压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二七惨案",革命暂时处于低潮,斗争形势严峻.为了组织革命力量,促进新的高潮到来,毛主席奋不顾身奔走四方.一九二三年四月,他从湖南奔赴上海、  相似文献   
8.
以往学术界认为,中国传统戏曲具有娱乐人群、高台教化、写意性、综合性和以行当演人物等特点。事实上,中国传统戏曲包括历代于城乡戏台上表演的观赏性戏剧(杂剧、传奇、地方戏等)和在民间底层祭祀民俗活动中演出的原生态戏剧(赛戏、傩戏、目连戏等)。上述所概括的传统戏曲特点,只能适用于观赏性戏剧,而不能涵盖祭祀性戏剧。本文以山西仪式剧为案例,从演出生态环境、演出目的、演出场所、如何饰扮剧中人物和所综合的艺术手段等方面,来说明仪式剧演出主要供神灵享用,在娱神之余亦可娱人;演出场所除在固定的神庙戏台外,还可作流动性演出;装扮剧中人物不必通过行当,而由村民直接饰扮,并多为世袭制;融合的艺术手段较少,综合性不强。因此对全面的中国戏剧特点需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9.
《聊斋志异》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短篇小说集,它藉借花妖狐魅、畸事异人等奇特故事,曲折地反映了封建社会广阔而复杂的社会生活,体现了强烈的民主思想和批判精神,成为我国古代文言小说发展的高峰。《促织》是其中  相似文献   
10.
十三世纪中叶,我国文学发展史上出现了戏剧创作繁荣的局面,元代杂剧的兴盛,标志着我国戏剧艺术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一时期优秀作家关汉卿、王实甫等人的作品,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元代社会的阶级斗争和民族矛盾,表现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愿望和斗争,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典型,其中封建叛逆形象的塑造,对当时社会和后世文学都有过重要的影响。本文试图探索元剧封建叛逆形象塑造的特点和意义,以期有助于这一时期文学史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