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教育   4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1.
自从哲学上的“语言学转向”以来,现代语言学理论对现当代的文学理论研究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俄国形式主义者致力于语言的文学性研究并得出相应的结论,如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理论和雅柯布森的“对等原则”;结构主义则极力从叙事和语法的角度对文学作结构的分析;后结构主义否定了任何单一的深层的结构论,从“互文”的角度来分析文学,从而把文化研究带进了文学研究的范畴。在现代语言学的影响下,艺术的意义和功能具有新的理论阐释空间。  相似文献   
2.
亚里士多德从人的伦理视野来规范悲剧的基本内涵,这对西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尼采在反对西方传统道德观念的同时.把悲剧理解为出自生命形而上学的生存游戏。在尼采看来,亚里士多德把悲剧这种伟大艺术定位为一种审美的摹仿活动,导致了西方悲剧精神的没落。尼采认为,真正的悲剧艺术不是人在理性精神的支配下所进行的审美摹仿活动,而是在生存痛苦的深刻体验中出自生命整体的万物欢唱。  相似文献   
3.
以文学形式为切入点,以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为理论起点分析作为意识形态生产的文化现象,是伊格尔顿文学观念的理论核心。在伊格尔顿看来,现代文学话语是一种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它的生成及转变与西方社会和历史的变化有着内在的社会关联,这种关联不是体现在文学内容上,而是体现在文学形式上。打破文学的自律性幻想,引入文化研究的思想,进而在深层次上突破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观念是伊格尔顿文学观的现实指向。作为“左”派理论的重要代表,伊格尔顿的文学观念具有鲜明的反本质主义色彩,但也体现着这种“左”派理论的泛政治倾向。  相似文献   
4.
中西审美理论形态的不同除了哲学思想和社会发展的不同使然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语言形态基础的不同。历史语言学指出并论证过语言与民族精神之间的关系。在汉语中,由于汉语的字词功能和句法特征所形成的句子结构的开放性,它内在地形成了蔽语言注重意境的独特的审美形态。同样,形式主义和结构主义用“对等原则”来解释语言的学功能,也不能脱离相应的语言形态的限制。因此,语言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审美理论形态的特征。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