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教育   11篇
  2018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唤起信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焦点,我们的作文教学抓住有利时机,以“华夏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为突破口,引起学生写作的竞赛意识;再借外力,挖潜力,让学生松开手脚自由开拓。一年多来的实践,初见成效。学生从“要我写”向“我要写”转化;从“作文是负担”向“作文是趣事”转化。下面谈谈做法和体会。一、抓时机,组织学生参加竞赛活动,唤起信  相似文献   
2.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1891年10月18日生于安徽省歙县西乡黄潭源村一个清贫的农民家庭。父亲陶立朝原在休宁县万安镇经营酱园,破产后回家种田,母亲曹翠仂,除操持家务,协助劳动外,还为人浆洗缝补,家庭清贫。他从小就熟悉农民的困苦生活,这影响并决定了他一生的方向。 陶行知,本名艾睿,学名文浚,因景仰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更名陶行知,取“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相似文献   
3.
《纳谏与止谚》是按读后感的基本格式“读”、“放”、“联”、“结”而写的一篇短文。文章的显著特点是对比贯穿全篇。标题《纳谏与止谚》是鲜明对比,发人深省。第一段紧扣题目,写作者六十年前后“初读”和“重读”《邹忌讽齐王纳谏》的不同感受对比。初读“引人入胜”,重读“故人重逢”两个比喻的对比。前者是乐趣,后者是感慨。由感慨很自然地引出邹忌与齐威王和魏征与唐太宗的正面对比。唐太宗能从谏如流,又有魏征这样的贤臣,因此当时政治稳定,国泰民  相似文献   
4.
对高职院校教师任职标准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建议从三方面制订全面考量高职教师的任职标准:系统掌握专业理论和工作过程知识、具备2年(或以上)职业工作经验、具有较深厚的职业教育理论基础和较强的职业教育能力,以促进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化.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对高职教师社会实践考评意义与依据进行分析,构建了教师社会实践考评的内容与指标体系,并提出了考评实施的方法与落实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6.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处于长期的动态变化,人才培养目标的不确定致使人才培养的路径不稳定,从整体上来看,对技术技能的培养基本没有异议,但对素质与素养方面培养的定位并不清晰。通过通识教育的引入,形成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人才目标定位,构建培养路径,实现专业与人文素养的同步提升。  相似文献   
7.
《琐忆》和《幼学纪事》都是回忆性文章。前者回忆的是一个人,用激动的言辞赞颂恩师的伟大人格;后者回忆的是三位恩师,则注重用事实说话,把对恩师的敬爱寄寓于材料的叙述中,用朴实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深沉的反思。以小见大,是两篇文章的共同特点,但两文的写作风格却又有着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必要性与存在问题的分析,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目标,提出了落实的一系列措施。  相似文献   
9.
本主要研究矩阵的多重分裂的收敛性,并给出几个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  相似文献   
10.
《苦斋记》处处紧扣一个“苦”字落笔,分别从“苦地”、“苦物”、“苦人”三方面说明苦斋命名的依据。一段叙苦地。开门见山点明苦斋主人,“苦斋者,章溢先生隐居之室也。”既点明苦斋所属,又突出苦斋并非寻常之室,是隐居之室,从而显示主人也并非寻常之人,为下文谈苦乐观埋下伏线。继而写苦斋的规模大小、地理位置和环境特点,以及“苦”的由来。句末“而物性之苦者亦乐生焉”,不仅过渡自然,也是下文议论的伏线。二段叙苦物。首先用排比句式从木、草、菜、实、笋五方面苦物照应首段末句,显得结构紧凑,“族布而罗生焉”形象地说明这些苦物分布之广、品种之多。再写蜜味初食苦,久则甘,暗示苦中有乐,乐在苦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