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教育   12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明代杰出的乐律学家朱载堉,在其代表性著作<律吕精义>中,曾选取了若干古琴谱作为范例,阐述对古琴艺术的见解,尤其是对相传为舜帝所作的<南风>歌,更详加解说,并于其中融汇了古代礼乐文化的丰富内容.朱载堉的古琴论的文化蕴涵可归结为三个方面:其一,古琴谱构成的象征意义;其二,古琴曲风格的教化作用;其三,古琴歌辞句的人文价值.  相似文献   
2.
明代杰出的乐律学家朱载靖,在其代表性著作《律吕精义》中,曾选取了若干古琴谱作为范例,阐述对古琴艺术的见解,尤其是对相传为舜帝所作的《南风》歌,更详加解说,并于其中融汇了古代礼乐文化的丰富内容。朱载埔的古琴论的文化蕴涵可归结为三个方面:其一,古琴谱构成的象征意义;其二,古琴曲风格的教化作用;其三,古琴歌辞句的人文价值。  相似文献   
3.
近代《易》学大师尚秉和先生,以精研《易》象、寻绎《易》理为治《易》之显著特色,创立了颇具影响力的“周易尚氏学”,成为20世纪重要的《易》学研究成果之一。尚秉和先生的钩沉索隐,揽精发微的治《易》之学思进路,使众多失传之的《易》象以确凿证据重新彰显。这种研《易》之方法和观念对后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周易><豫>卦之象数义理的探析,结合古代典籍中的乐论,阐明了<豫>卦所包含的中国古代音乐思想的独特内蕴,并揭示了古代音乐思想的现代启示.  相似文献   
5.
观其会通探其精微--关于《易》学与文学关系研究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围绕《易》学与文学关系研究的问题,对历代学者就《易》学与文学之“会通”的研究状况进行了简要回顾,探讨了在该领域的研究中如何辩证地认识与处理“会通”关系,并提出了研究过程中应该注意掌握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6.
三、宇宙论精义与生命精神方东美在其名篇《哲学三慧》中,“依共命慧,所论列者,据实标明哲学三慧:一曰希腊,二曰欧洲,三曰中国。”对“妙性知化”而“成平等慧”的中国民族文化精神的主脉,方氏认为是“老、孔、墨”三者:老显道之妙用,孔演《易》之“元德”,墨申爱之圣情。贯通老墨得中道者厥为孔子。实际上,方氏是把孔子所阐明的“《易》之‘元德’”视为主脉中的主脉。方氏阐发《周易》中“宇宙本体论”的精义,认为主要有四个互相关联的观念融贯汇通。(一)高揭一部万有含生论之新自然观。即“视全自然界为宇宙生命之洪流所弥漫贯注,一脉周…  相似文献   
7.
"礼仪之邦",向来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称谓;礼,是中华文化的核心观念之一.梅珍生博士的新著<晚周礼的文质论>,将睿智的目光投注于晚周时期,从"文"与"质"这对基本范畴入手,对晚周礼学思想的哲学内涵准确进行把握,并做出深刻的分析,拓展和深化了中国传统礼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魏晋南北朝文论与经学关系之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魏晋南北朝时期文论的发展流变状况进行宏观考察,围绕文论与经学之间既有疏离又有牵合、既有逃逸又趋复归的变动关系进行探析,可以见出,魏晋南北朝这一“文学自觉的时代”,乃是整个文学与经学关系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一个重要的整合阶段。  相似文献   
9.
《易传》"十翼"之一的《文言传》,全篇仅近千字,分为"乾文言"与"坤文言"两部分,分别阐释《乾》《坤》两卦的象征义蕴。《文言传》在义理上广为引申,旁通四达,哲理意蕴至为深刻详明,而且其文章注重修辞,文采斐然,具有垂范后世的典范意义,被后代学者称誉为"千古文章之祖"。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乐律学的理论体系与架构,是在整个思想文化大背景的笼罩、影响下发展的.其中,通过阴阳五行、天文历数、地域方位等自然哲学的观念及其相应的值配模式,使《易》学象数模式的象征体系与乐律学的理论体系与架构形成了通融互摄的阐释发挥的关系网络,这一形态,对古代乐律学有着极大的影响.本文对《易》学与古代乐律学的文化解释功能群叠加的问题展开论述,以探明古代乐律学的重要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