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教育   2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带l¨’17J 、, /_、譬【,{/I。珂^0 P I丁 …V…例1 实数z,y满足z。+∥。一6z~4y一 大(小)值.即当直线3z+y—z—O与圆中阴影9,则2z一3y的最大值及最小值的和等于 部分有公共点时求z取得的最. (99年“希望杯”) 分析 原方程即(z一3)。+(岁+2)。一4,设2—2-r一3y,则本题相当于在约束条件(z一3)。+(y+2)。一4下求z一2z一3∥的最值.即直线2z一3y—z===0与圆相切时,获得最值.由d一卫苎芝兰垒兰尘l √2。+(一3)。图1—2得 z。,一12+2~/13,2。一12—2~/13. 例2 设z,.y满足口rccos(y一2)一口rcs砌(z一1),则3z+y的取值范围是( )(A)[5抓,5炯].(B…  相似文献   
2.
1古典概型内容的教学思考与修改建议对人教课标A版《数学3》的古典概型的教与学来说,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在于"列举".古典概型题渗透在教材中的例题、习题,透过现象,本质上有三种题型:"依次不放回取"、"依次放回取"与"同时取",分别对应于旧课程中排列、分类(步)计数原理与组合等内容.列举的手段有:列"树枝图",列"点表"与列"数对表".  相似文献   
3.
一、将平面图形分割成若干个曲边梯形 (1)在区间[a,b]内,当f(x)≥0(或f(x)〈0)时,定积分∫a^bf(x)dx的几何意义是由直线x=a,x=b,y=0及曲线y=f(x)所围成的曲边梯形的面积(或面积的相反数)即S=∫a^bf(x)出(如图1)或S=-∫a^bf(x)dx(如图2).  相似文献   
4.
高一《必修3》有古典概型与几何概型两大概型的学习.对古典概型教学方式处理上,新课标与原教材有不同的理念.原教材突出以计数原理与排列组合为工具,如何去计算所有可能结果的总数及某事件发生的个数,强调计数,重在如何计数的层面上;而新课标突出通过列举出所有基本事件来获得所有基本事件的总数与某事件发生的个数,强调列举,  相似文献   
5.
同学们在学习古典概型与几何概型时,应明了古典概型与几何概型题型的特点及相关的概率问题.古典概型问题一般通过列举来确定所有基本事件数及有利于某事件发生的个数,并根据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加以解决.而几何概型问题往往通过确定某事件发生所构成的区域,进而将问题转化为几何面积问题来加以解  相似文献   
6.
1.正四面体补为正方体例1 求棱长为1的正四面体的体积. 分析 常规的思路是直接用三棱锥的体积公式去求,但要首先求出此三棱锥的高,求高比较繁琐.如果将正四面体ABCD补形为正方体(如图1),那么此正方体的棱长为 ,因此,求正四面体的体积便有了新的求解思路:  相似文献   
7.
“传统几何法”(即“作、证、说、算”法)与“坐标向量法”(即“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法)是求空间角的两大主题,是教学、应考与杂志、报刊的清一色主流方法.早已扎根于人的心底,让人一看到这种“求空间角”的题型,解决此问题的固定思维就是“传统几何法”与“坐标向量法”的二选一.其实除此以外,还有一种就是杂志、报刊少渲染,教学、应考少涉及的“向量回路法”一此法不用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是教学、应考领域有待开发的一片绿洲.解决“空间角”问题,有时用“向量回路法”比用“传统几何法”“坐标向量法”还要方便简洁、明了.因为“坐标向量法”必须要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但有时候并不是那么好建立),  相似文献   
8.
<正>新教材引入向量内容,为我们解决平面几何、立体几何、不等式及函数等诸多领域带来全新理念,比如用传统方法:“作、证、算”或“等积法”求空间距离时不易解决的题目,在“向量法”中都得到很好诠释.用“向量法”求空间距离可回避找垂线——特别是不易确定垂足的垂线.又因为空间中的线面距离、面面距离可转化为点面距离来计  相似文献   
9.
我们知道,由直线x=a与x=b(b〉a)及曲线y=f(x)与y=g(x)所围成的平面图形(图1)的面积用定积分式子表示为S=∫a^b[f(x)-g(x)]dx(注意:被积函数为上线对应的函数式减去下线对应的函数式),这就是以x为积分变量的面积定积分式子.  相似文献   
10.
在排列组合的章节中,不掌握“隔板法”,势必会影响到解题的速度、解题的思维层次与解题的质量,所以在掌握常用的“捆绑法”与“插空法”之外,再掌握“隔板法”是很有必要的。所谓“隔板法”,就是把完全相同的若干个元素“排”成一排。用若干块“隔板”将这些元素分开,分为若干组(堆),每组(堆)至少有一个元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