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教育   21篇
科学研究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63年   2篇
  1962年   2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由主体、客体和工具组成的三维结构。其中作为主体和客体的中介物而把主体的劳动传导到劳动对象上去的工具,是物质文明的核心内容。因为物质文明就表现为物质生产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改善,而物质生活的改善离不开物质生产的进步,但物质生产的进步又是以生产工具的发展水平为主要标志的。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以生产工具为核心内容的物质文明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正>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不仅是一种科学认识,而且具有伟大的价值,是从理论上沟通人类和客观世界的桥梁。探讨真理的科学性和价值性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真理的本质、意义以及人类认识活动、实践活动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3.
教学目标:使学生具有中等学校体育教师必备的跳远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把跳远作为锻炼身体的手段,系统地掌握:运用跳远锻炼身体的手段和方法,基本功要扎实,会讲、会做、会教。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基本胜任中等学校体育课中跳远教材的教学工作。课余跳远训练工作和课外体育活动中跳远练习的指导工作。发展学生速度、快速力量、灵敏等身体素质,增强心、肺功能,调节神经系统的灵活性,提高全身各部分协调用力的能力。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果断等意志品质。  相似文献   
4.
为了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改进高等学校马列主义哲学教学,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除了必须接触社会,向社会学习,还必须大力加强同自然科学家的接触和交流,积极学习自然科学。北京市哲学会和本刊编辑部于一九八一年一月二十一日,邀请首都部分哲学工作者和自然科学工作者,就哲学工作者如何学习自然科学的问题举行了座谈会。方华、许征帆同志主持了座谈会。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本刊编委会主任霍遇吾同志在座谈会结束时讲了话。十六位同志在会上作了发言或书面发言。现摘要发表如下(文内小标题为编者所加)。我们希望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和自然科学工作者继续发表意见。  相似文献   
5.
透过現象从本質上看問題,是我們观察一切事物的根本态度。毛泽东同志說:“我們看事情必須要看它的实質,而把它的現象只看作入門的向导,一进了門就要抓住它的实質,这才是可靠的科学的分析方法。”(《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2年版,第103頁)因此,正确地了解現象(包括假象)和本質的关系,对人們的認識和实践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多次指示我们,必须在一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敬爱的周总理遵照毛主席的指示,在第三届、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都提出了要在本世纪内把我国建成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周总理指出:必须突破科学技术现代化这个关键,促进农业、工业和国防的现代化。没有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就没有现代化的  相似文献   
7.
在每一堂体育课中,学生都会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学校体育教学要有意识、有目的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优化教学环境,提高教学质量乃至造就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相似文献   
8.
民主与四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是一个伟大的战略转移。它反映了我国历史发展的趋势和人民的愿望,代表了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就是搞现代化建设。能否  相似文献   
9.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一种重要的、帮助人类更好、更清晰地了解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的认知工具.在英、汉语言中,采用隐喻、特别是概念隐喻表达“爱情”的语言形式比比皆是.英、汉“爱情”概念隐喻的异同是由人类相同的身体、相似的物质经验以及英、汉文化差异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0.
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和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事物的内因与外因即内部矛盾与外部矛盾的关系、关于内因与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等问题,我国哲学界存在着不同的意见。近几年来,一些报刊曾就这个问题进行了讨论。从几年来的讨论中,可以看到,以下两点是大家一致同意的:第一,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在事物的外部而在事物的内部;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据、是事物发展的基础、根源、但事物不是孤立的,任何事物都与周围事物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着,这种外部的影响、作用是事物发展的条件,是事物发展的外部原因。外因不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第二位的原因。但外因也是事物发展的不可缺少的条件,它对事物发展起促进或阻碍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