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教育   2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41 毫秒
1.
本文对主观量进行了重新定义,指出“主观量”是指说话人在话语中留下的自我印记的量。为了能更好地揭示语气副词与句末语气助词的共现规律,本文以主观量为标准,我们把语气副词可分为主观疑惑量类、主观估价量类、接近主观大量类、主观大量类四类。通过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本文指出促使语气副词与句末语气助词共现的内在动因是它们表达的主观量的一致。  相似文献   
2.
学界大多认为“简直”表夸张语气,也有学者认为“简直”并不表夸张语气,而是表确认语气。其实“简直”不仅仅是表示夸张语气,可以说所有的“简直”句都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只不过与比喻、拟人、双关、仿词等结合使用的“简直”句,夸张手法的运用较为明显,是高度夸张;不与其它修辞手法配合使用的“简直”句表达的是心理的真实感受,其用法已经凝固化,因此夸张手法没有得到凸显,`这样的“简直”句也使用了轻度夸张的修辞手法。  相似文献   
3.
发话主体在艺术语言的创作过程中,常常将自己对世界的审美体验融进了艺术语言。发话主体对世界的新的审美体验需要新的艺术语言来表达,新的艺术语言也就自然产生。发话主体的艺术语言不仅反映了他对某一具体的事物的审美体验,还反映了他对世界的整体的审美体验。审美体验模式是人对世界的模式化的审美体验方式和认知方式。发话主体对传统的审美体验模式既有继承,也有超越。发话主体对传统的表现模式既有继承,也有超越,发话主体超越了固有的表现模式,艺术语言便产生了。隐喻是这种艺术语言得以产生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4.
本文考察了云南方言里"掉"的用法,认为它的语法化程度比汉语普通话中的"掉"高,并依据形式标准判定云南方言"形+掉+(了)"、"形/动+补+掉+(了)"、"动词+掉+宾"格式中的"掉"已经不再是动相补语,而是一个体标记.在云南方言里"掉"正处在虚化的过程中,它的体标记的用法和做补语的用法是共存的.  相似文献   
5.
语法化是当前研究的一个热点,本人想通过“不得”的语法化历程来解释在共时平面上“不得”语用变异的深层原因及运作规律.本义逐一揭示了“不得”的“不能”义、“不许”义、“必须”义及和“不得”相关的一些词组虚化的具体过程,对深入理解现代汉语中“不得”的语用变异具有很强的解释性.  相似文献   
6.
语汇是语言中最活跃、最敏感的要素,社会生活中任何一个方面的变化都会在语汇中得到反映,每当新事物、新理念走进我们生活的时候,就会有大量的新词语出现。近年来,社会生活的节奏在加快,人们求快、求大、求新的意识都在增强,在新的历  相似文献   
7.
语汇是语言中最活跃、最敏感的要素,社会生活中任何一个方面的变化都会在语汇中得到反映,每当新事物、新理念走进我们生活的时候,就会有大量的新词语出现。近年来,社会生活的节奏在加快,人们求快、求大、求新的意识都在增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人们不仅要说得准确,还要说得鲜明、生动、形象、文明、有新意;很多新词语不仅能表现词语意义上的细微差别,还追求词语色彩的多样性,因此新程度副词“爆”、“超”、“巨”、“特”等就应运而生。[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说“V不得”     
本文运用言语行为理论对“V不得”予以了分类 ,并对其在句法、语义、语用三方面的特征进行了解释和描写。本文指出了它和“不能”、“不了”的差异 ,并在类型学上为“V不得”的存在找到了依据 ,指明了“V不得”是汉语中描摹客观上不允许 ,没能力或建议、提醒的最有效的形式。  相似文献   
9.
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儒家的影响是趋于形而下的,道家的影响则是趋于形而上的,前者主要体现在政治伦理方面,后者突出表现在思维和哲学意识方面。本文力图探索道家“形而上”的道统论对他们的修辞观和修辞方法的影响及这种影响的渊源。  相似文献   
10.
西周、春秋时期,与言相关的教育有言教育和言礼教育。言教育培养学生直接陈述自己观点的能力。言礼则是西周、春秋时期的一种政治外交活动。言礼教育建立在言教育的基础上,是对诗书运用于社会实践而进行的教育。这两种教育都贯穿广义的诗、书教育,到了孔子,这两种教育便融于对《诗》《书》《礼》《乐》的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