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教育   4篇
信息传播   3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齐春风 《历史档案》2004,1(2):111-118
抗战爆发以后,日本除在军事上进攻中国外,还在经济上向国民政府据守的大后方发动攻势。国民政府则采取措施,予以抵抗。  相似文献   
2.
金初,人们尚未萌生金也是“中国”的观念,这是与当时的历史状况分不开的。但 随着金统治地域的扩大,熙宗时有了“四海”的概念:章宗时, 已明确地把金统治区称为“中 华”。元好问在他的《中州集》等书中多次用“中州”指金朝,正式使用“中州”一词。李纯甫认 为金也包括在“中国”之内。 金代的中州(中国),由金初指北宋,到中期指包括金源在内的金统治区,最后,抛弃了 民族区域的界限而指整个中国。金代的中州观是对历史上少数民族中国观的总结和发展。为近代中国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它对金的风、外政策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的“华夷之辨”观是贵中华、贱夷狄的民族观、国家观,往往会给进入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带来沉重的思想压力。在封建社会的早期,少数民族统治者会千方百计地对这一观念加以淡化,起初最通常的办法是强调本民族与汉族同源,这也促使少数民族统治者推行汉化政策。后抓住华夷区分的标准重文化轻血缘的特点,以自己文化上的进步来争取“华”的位置,将“夷狄”的帽子扣在其它政权的头上。到封建社会的中后期,少数民族统治者的华夷观发生变化。元朝在修辽、宋、金三史时,对三朝平等看待,各与正统,显示了元在大一统的情况下,已不看重华夷之辨。清王朝在完成中国的统一后,竟将夷狄的称呼加到西方国家身上,以至于与西方国家难以确立近代平等的中外关系,严重地阻碍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4.
论抗战时期日本的对华经济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齐春风 《历史档案》2002,2(3):121-128
抗战时期 ,日本不但在军事战场上向中国军队发动进攻 ,而且在经济方面也发动了不少攻势。其目的何在 ?各阶段策略有何变化 ?后果如何 ?对于这些问题 ,笔者拟分阶段做一些探讨。第一阶段 (1937年 7月—— 1938年 1月 )金融攻势期卢沟桥事变发生后 ,日本政府和军界的法西斯分子欣喜若狂 ,他们妄图“借此良机解决多年来对华悬案”1,一举奠定以奴役与被奴役的日中国家关系为核心的东亚新政治格局。在这一阶段 ,日本过于迷信武力的作用 ,认为凭借日军的“强大”战斗力 ,象中国这样的军队 ,实在是“不堪一击”2 的 ,他们甚至乐观地认为 ,“中国…  相似文献   
5.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对日伪和沦陷区的经济政策经历了极大的变化过程。战争伊始,国民政府对日伪实行的是经济绝交的政策。这种政策在1940年后得以松动,政府制定法规允许自沦陷区输入有用的物资。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发动了大规模抢购沦陷区物资的运动。从对沦陷区经济绝交到为我所用的政策变化,缘于大后方的物资极为匮乏。  相似文献   
6.
抗战时期中日经济封锁与反封锁斗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齐春风 《历史档案》1999,(3):123-128
在现代战争中,对敌经济封锁和反封锁是壮大自己、削弱敌人的有利武器。抗日战争中,中日双方都实施了经济封锁与反封锁,各阶段策略互有变化,笔者拟对此做一些探讨。一日本对中国的封锁,经历了一个由武力到物资,由物资倾销到物资封锁的过程。“八·一三”事变后,日驻上海第三舰队司令长官长谷川清于8月25日发表所谓“遮断航行”宣言,宣布封锁上海至华北沿海。9月5日,日海军部又宣布封锁我国全部海岸。1939年5月26日,日海军部发言人宣称:“第三国在中国沿海之航行,一律实行封锁。”①中国沿海交通断绝。战争初期,日军…  相似文献   
7.
抗战时期,在大后方与沦陷区之间存在着大规模的非正常的法币流动现象,这主要是由日本的策动引起的,另外也与大后方的经济处于弱势有关。在太平洋战争前,日本先以向中国大后方走私倾销货物等方式来获得法币,然后再到上海法币外汇市场套购法币外汇基金;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先是将从沦陷区收兑的大量法币,以高价诱购物资的方式驱逐到大后方,待此项法币用尽后,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