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0篇
教育   9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29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6 毫秒
1.
从新创与改版看严肃大报成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纪之交,中国报业掀起创刊新报与老报改版的高潮:一些经济类的周报迅速崛起,如《21世纪经济报道》和《经济观察报》等,一些时政类新闻周刊也脱颖而出,如《中国新闻周刊》和《三联生活周刊》等。影响力颇大的“老牌”报纸《南方周末》也开始强化时政新闻报道。与此同时,我国各级党委机关报也进行着声势浩大的改版。  相似文献   
2.
“理论变成物质力量”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问题出发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从此问题出发,结合他们的革命实践形成了宣传理论和党报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从此问题出发,进行了媒介学的理论创建,丰富了对这个问题的传播学路径的探讨。我国“现代传播体系与新型主流媒体”政策话语的提出则是新媒体语境下对“理论变成物质力量”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路径的最新回应。  相似文献   
3.
新闻作为一种叙事性存在 ,是对新闻所作的一种开放式诠释 ,其知识视角是将新闻本身作为一种叙事 (discourse)加以分析 ,认为意义建构是新闻叙事的主要功能 ,强调风格叙事方式、话题叙事方式与社会利益、权力之间的辩证关系 ,强调因之而形成的新闻叙事的流转与变化。这与“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的本质定义 (强调新闻的事实性和信息性 )互相支撑 ,形成了对新闻的全面科学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对三十多年来中国新闻改革所走过的路径进行描述并探讨其发展的动力机制,一直是新闻理论界所持续关注的宏大的理论命题,本土学者和海外学者都做出了极大的阐释努力并形成了三种解释范型:观念引导说;政经博弈说和边缘突破说.当下新闻实践中的大众化--主流化发展路径也正呼唤着新的解释范型的建构.  相似文献   
5.
在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对于小组合作学习的运用可以采取许多不同的方法,每一种方法都有一定的针对性,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实施。因此,初中政治教师在准备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时首先从整体上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制定出最好的组织策略进行实施。具体说来,其基  相似文献   
6.
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学科特质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闻学与传播学学科特质的比较问题非常重要,它是讨论新闻理论体系建构与完善的前提。本文提出结构性、交叉性和开放性是传播学的三大学科特质,主体性、理想性、实践指向性则是新闻学的三大学科特质,并据此建构了一个新闻核心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7.
新闻周刊定位的困惑及解除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众定位是媒介成长的起点.成熟的受众定位常常意味着一个媒介进入到了稳定发展期,会形成相对稳定的内容选择偏好,拥有与受众需求相对契合的栏目构成以及相对显著的个性化行文风格.  相似文献   
8.
文摘类新闻周刊的二次定位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文摘类新闻周刊的发端当以1989年6月4日创刊的<读报参考>为代表.其特点是:①对报刊时政、经济、社会等深度新闻报道的摘选、编辑;②报纸化风格的杂志,即办刊理念上报纸的痕迹明显,比如使用普通新闻纸,以黑白文字为主,较少图片的使用等;③低价定位路线,一般为2元钱左右;④封面使用醒目的全黑做底色等.  相似文献   
9.
电视媒体数字化实践及其对未来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观新闻媒介的发展历程,它的每一次重大变革都离不开新技术的支持和对新技术的充分利用。目前,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迅速普及,为媒体从模拟技术向数字技术的转变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同时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媒体的数字化发展已经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所谓数字化,是相对于模拟化而言的,是将各种模拟信号都转变成两种不连续的固定值,即计算机系统中所用的二进制1和0来表示的数字信号,这一关键技术被称为数字化。①从技术角度讲,信息数字化具有相当多的优  相似文献   
10.
细品毛泽东的诗词呈现出的主体形象有三种:伟人、斗士与儿童。这与斯诺所描述的毛泽东的个怀人格恰好吻合。这三者是那样有机地统一于一体,以致于缺一就不能组成完整的毛泽东形象。有关研究毛泽东诗词的文章,更多地注意到了毛泽尔诗词的前两种主体形象,对最后一种很少论及或三言言两语一带而过,这样就漏说了毛泽东诗词的一个重要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