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教育   6篇
各国文化   4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论秦的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龙显昭秦人僻处面陲,在复杂的内外环境里,经过近两个世纪的积淀,形成了有别于山东六国的秦文化。秦文化就其融入主流社会者而言,是法治主义和农战利益的价值追求。如果从商鞅变法(公元前359年)算起,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  相似文献   
2.
佛教传入巴蜀始于后汉,净土僧侣传播其宗诸经,则时代较后.本文所考论者即净土历史文化及弥勒信仰入蜀之途径,传法高僧弘扬该宗之历程,嘉州大佛弥勒文化之影响.弥勒文化慈善济世,普爱博施的宗风经累世传承,形成了对社会民众受灾莫不广施赈救的优良传统.这种赈灾救难精神为后世的慈善事业开乎先路,应该给予肯定.  相似文献   
3.
我国对宗教实施管理,是从佛教开始的。随着道教的勃兴,封建王朝对佛教、道教都陆续建立了相应的管理机构,时间大致在东晋南北朝。基督教自唐传入后,亦纳入政府管理,元朝还为之建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明清对僧、道之管理,多沿唐以来之旧,皆领于礼部祠祭司。唐以后,我国的宗教管理体  相似文献   
4.
巴中建县始于汉和帝永元年间,命名日汉昌县。和帝时是东汉政治、经济较为兴盛的时期。史称“齐民岁增,辟土世广”,因而行政建制颇有增益,如汉昌县的增设即是其例。据《后汉书》等献考证,汉昌县建置年代约在永元四年至永元七年之间(公元92-95年)。巴州的建置酝酿于三国蜀汉,正式建州,则在北魏时。其起因之一是南北交兵。北魏于正始二年(公元505年)表任严玄思为巴州刺,这是巴州历史上的首任刺史。505年,也是巴州建州的起始年代。  相似文献   
5.
我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佛教传入亦随国情而显出地域性和历时性。巴蜀地区是北方、南方丝绸之路的交汇地,故其佛教之勃兴及其演变也自有其特色。今从该区所获千余通碑文,透视其地佛教发展演变,不特可揭示地域之宗教文化面貌,且于我国佛教全史之研究亦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
司马迁《史记》载颛顼于《五帝本纪》,时代排序第二。据史实考证,颛顼生于若水,若水即今雅砻江,为金沙江第一大支流,由北而南蜿行于川西山谷间。颛顼生地具体位置,约在今四川荥经县。颛顼乃黄帝直系苗裔,经若干世代而至于禹。据考禹生于西羌,其地在汉之广柔县,约当今四川北川、汶川等县。我中华人文初祖炎、黄及其后代,渐进而成华夏族群,其始则蕃衍生息于西部(今陕、甘、川),后乃移主中原,奄有广阔中华大地。  相似文献   
7.
史学名著《三国志》与《史记》、《汉书》流誉千古,时人评其书曰“并迁双固”。依《三国志》而通俗化的各种话本,戏剧乃至成为演义式的小说,其最著者是《三国志通俗演义》,人称《第一才子书》,士林及民众莫不喜读其书,可谓雅俗共赏,家弦户诵。从文化视野考察,文、史各行其道,两苑各撞其芳。随时代之演进,民众需要文化,文化之持续发展亦有赖自身的通俗化,以各种喜闻乐见的形式去满足大众对文化的渴求。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是雅文化与俗文化互补成功的典范,彼此交相辉映,体现了雅、俗文化自身的价值规律。  相似文献   
8.
《史记》“禹兴于西羌”的记载,是华、戎和欢的体现,其纽带来自相互联姻。姬、姜族群迭世婚媾,促进各族走向融合,使传承炎、黄的华夏族顺利形成。禹所处的时代是洪灾水患,这对他是严峻的考验。禹总结前人经验教训,采疏导治水方针,终于完成排洪除患的艰巨任务。禹在治水实践中,因顺自然地势,导江导山,分杀水势,分疏洪流,其科学求实和人文关爱精神是今日的宝贵财富,值得记取和借鉴。禹入主大统所行政策,关注民众生计,因地制宜,发展生产,使华夏大地重展新颜。民众走向康乐,继而兴学倡教,开我国学校教育之初曙。总之,禹、羌合流所形成的文化,确已造福万民,光照千秋。  相似文献   
9.
孔子思想影响于后世,不特时间上绵延久远,且广及哲学、政治、教育和道德伦理等诸多领域。后世有关研究著述之多,几不可殚举。唯孔子“富教”思想影响于汉晋地方行政管理这一重要问题,论者却鲜有言及。汉晋间所形成的一种比较良好的地方行政管理模式,即本文所要探讨的...  相似文献   
10.
陈寿《三国志》高简有法,直逼马、班,当时有“并迁双固”之誉。但陈寿的史观史法,我国史学界仍乏撰述。本文 着重探讨了东寿的形势观、人谋观和史体观,认为陈寿重视客观形势对历史进程的影响,有唯物史观倾向,同时也重视人谋对形势的主导作用,突显了历史人物的主体精神。史体上突破纪传、编年二体,融纪传、国别为一,创三国各为纪传的新体制,体现了史家的求实精神。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