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0篇
教育   36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1篇
  1961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建国以后“文化革命”以前,中国近代文化史领域中一些专门学科的研究有了开展。在这些专门学科的研究中,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指导,改变了建国以前占主导地位的、以资产阶级唯心史观研究文化的面貌,从而为文化史研究的实质性进步提供了前提。然而,50年代中期,由于“左”的思想影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并没有把近代文化史作为一个重要的历史课题,从理论和实际结合上,从总体上进行应有的研究和探讨。“文化革命”前中国近代文化史的研究,主要是对文化各部门的具体研究。如近代文学、史学、教育、艺术、语言文字、出版、自然科学和文化交流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探讨。相对来说,文学和艺术的探索要较深入些。50年代,舒芜等人就呼  相似文献   
2.
反党野心家、阴谋家江青,近几年来,在大做其女皇梦的同时,还念念不忘《红楼梦》。她对《红楼梦》一窍不通,却恬不知耻地自我吹嘘是什么“半个红学家”,到处大谈其“红学”,肆意歪曲和篡改毛主席关于《红楼梦》的指示,利用《红楼梦》进行阴谋篡党夺权活动。她还贪天之功为己有,公然把伟大领袖毛主席在一九五四年亲自发动和领导的批判《红楼梦》研究中胡适派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斗争,说成是由于她的“发现”而发起的,真是猖狂到了极点!  相似文献   
3.
历史虚无主义二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历史虚无主义在现今主要表现为丑诋革命、否定革命,主张在近代史研究中以“现代化范式”代替“革命范式”,由此出发虚无中国革命的历史,虚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虚无社会主义制度和人民民主专政,虚无以马克思主义和唯物史观为指导的史学研究。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是借歪曲历史本来面目来证明“学习西方”的主流文化是无法抗拒的历史必由之路,从而改变中国社会主义的道路。这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行不通的。  相似文献   
4.
鸦片战争是英国殖民强权发展的结果,其爆发是英国政府蓄谋已久的,将战争制造者的帽子扣在林则徐头上是荒谬的.作为一名近代人物,不可否认,林则徐有其历史局限性,但决不能因此否定他作为"近代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民族英雄、世界禁毒先锋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价值,也不能否定面对殖民侵略,边抵抗、边学习的历史发展思路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要用历史教育青年”龚书铎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人们变得更“实际”,变得“急功近利”,几乎一切事物都要推向市场上去衡量它的价值,通俗点说,就是看值不值钱,能值多少钱。于是“历史无用论”又一次在社会上出现。学生(也包括家长)不愿意报考历史专业,历史系...  相似文献   
6.
<正>英国用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并扭曲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正常轨道,中国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稳定的社会济经结构受到激烈的冲击,发生了不断的动荡和变革。相应地,原来牢固的、僵化的关系连同它们的古老而受崇信的观念和见解全都在被解体,新的观念和见解在形成。  相似文献   
7.
五四新文化运动再认识龚书铎五四新文化运动从开始就遭到一些人的反对。这种反对。否定的声音到现在仍然不断。例如说新文化运动是“全盘反传统”,是“激进主义”的产物,是“破坏主义”,它导致中国价值的失范,造成文化传统的断层,由此产生社会动荡混乱,后来发展为“...  相似文献   
8.
五四运动是一场政治运动,也是一场文化运动。这场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以一九一五年《新青年》的出版为其开端。当时,运动的领导者陈独秀、李大钊、钱玄同、鲁迅等人以《新青年》为阵地,鲜明地树立起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向封建主义的思想文化展开勇猛的进攻。他们反对袁世凯之流推行的政治专制和思想文化专制,主张政治民主和思想文化民主;反对对封建文化传统的迷信、屈从,主张解放思想,尊重科学,对文化传统进行重新评价;反对保守复古,主张革新创新,从而掀起了我国“思想界空前之大变动”。  相似文献   
9.
如何正确评价革命和改良,是中国近代史研究中一个值得注意和重视的问题。以辛亥革命而言,它是民族危机严重和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把它简单归之于某些人物“情绪化”的“激进主义”思想的产物,不符合历史实际,是唯心史观。革命要有破坏,但不是“破坏一切”。革命的目的是建设,破坏与建设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辩证的关系。以“现代化范式”代替“革命范式”,将现代化作为中国近代史的主线,以现代化代替革命,或者将二者对立起来的观点,也是错误的。而对于革命、改良的得失,必须作实事求是的具体分析;完全抹煞革命,一味颂扬改良,无疑也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0.
“全盘西化”论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全盘西化”并不是时下才兴起的新鲜东西,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就已经喧闹过一阵了。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思潮,“全盘西化”论的出现并不偶然。它是在中国由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状况下产生的,是西方文化传播进来以后中西文化冲突和融合过程中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