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教育   3篇
科学研究   15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国强  佘廉 《软科学》1997,11(1):68-70
略谈伪科技扩散过程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周国强佘廉我国近十年来发生的几起伪科技事件及其扩散过程中社会影响之深,已成为令科技界感到十分震惊和忧虑的社会问题。为了遏制伪科技的发生与蔓延,对伪科技的扩散过程进行剖析是很有必要的。一、伪科技扩散过程1.绕过科学杂志...  相似文献   
2.
突发事件的信息处理研究是未来突发事件研究的重要主题之一.在界定突发事件信息的基础上,将突发事件信息分为正式信息和非正式信息,并探讨了不同类型突发事件信息的生成主体构成.在信息分类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不同类型的信息的生成条件、生成基础、动力结构以及生成环境.  相似文献   
3.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突发事件已成为需要政府研究应对的重要课题。在此类事件中,利用公开平台,及时有效发布信息,成了应急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到事件发展和解决。本文厘清了网络突发事件的概念;分析了事件中政府信息发布的困境以及信息发布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并结合部分案例,从多个方面提出了提高信息发布有效性的具体方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从汶川地震救援看我国应急救援产业化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评估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汶川地震的应急救援活动,分析我国应急救援力量存在力量薄弱、装备水平低下、技术缺乏等问题,认为发展应急救援产业是提高我国应急救援能力与水平的重要策略。本文在分析我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救援需求的基础上,界定了应急救援活动的产业属性,提出了我国发展应急救援产业的宏观构想,探讨了促进我国应急救援产业发展的政策框架,并提出了发展我国应急救援产业的具体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采用事故树分析了三峡库区水污染重大公共安全事件的诱因结构,发现存在52条诱发事件的路径以及7条防治路径;水体污染重大公共安全事件会导致社会行为变异,生活必需品缺乏已成为最重要、最根本的因素,其他因素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事件的态势.基于上述分析,构建了预警指标体系和模型,可快速定量描述重大水污染公共安全事件的危害程度,为事件的预警与应急处置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邝玥  佘廉 《现代情报》2013,33(5):51-55
受灾者信息需求是受灾人群在突发事件过程中对信息的不满足状态。本文从信息需求背景、基本需求产生和信息需求产生三方面分析受灾者信息需求产生过程,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分析受灾者信息需求内容,并归纳总结出受灾者信息需求的4个特点。  相似文献   
7.
企业经营新机制──预警预控管理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佘廉 《科学学研究》1994,12(1):30-35
本文运用企业逆境管理理论的原理与分析方法,提出了针对企业经营失败与管理失误的预警预控管理模式。该管理方式是企业在市场竟争环境下,实现自我保护与寻找成功机遇的新型经营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8.
首先界定了业务持续管理与应急指挥的内涵,梳理了中国业务持续管理专业委员会近年来的初步研究;然后运用鱼骨图分析了应急指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重大问题及其成因,阐述了将业务持续管理引入应急指挥体系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讨论了业务持续管理运用于应急指挥过程中的思路,构建了一种基于系统受损的业务持续管理和核心业务恢复的时序流程图,以提高应急指挥体系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保证业务运行的平稳持续。  相似文献   
9.
非常规突发事件下基于SIR模型的群体行为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非常规突发事件下的群体行为基本上都要经历从萌芽到发展、大规模爆发,最后衰退化解的生命周期过程,与传染病过程极为相似.群体行为具有模仿性、无目的性、自发性、无组织性和脆弱性等特征.基于传染病SIR 数学模型,建立非常规突发事件下的群体行为数学模型,模型研究表明:不良信息的传播率和免疫率是形成群体行为的基本条件;及时公布事实真相来减少传播率,通过危机教育来提高免疫率和治愈率,提高群体预先免疫能力,是应对群体行为的基本措施.  相似文献   
10.
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使得城市脆弱性问题日益严重,包括城市发展带来的结构型脆弱性问题和自然、人为灾变因素引起的胁迫型脆弱性问题.作为目前未被充分利用的自然资源,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为解决城市脆弱性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即利用地下空间加强城市内在安全性和利用地下空间完善城市防灾空间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