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科学研究   2篇
  2006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江河泥沙灾害形成机理及其防治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许多江河都出现了“小水大 灾”的现象,致使同频率洪水条件下洪灾加剧,原有防洪规划适应性变差,给江河治理带来 了难以克服的困难。种种证据表明,近年来的“小水大灾”与江河泥沙冲淤有着密切的关系 ,撇开泥沙运动来研究洪水灾害防治不易找到治本之策。因此,开展江河泥沙灾害形成机理 及其防治研究已经十分迫切。本文就该项研究的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介绍,并简要展 望主要预期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2.
科尔沁地区牧业生产及其可持续发展定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包括自然要素、经济要素和技术要素作为投入的全要素牧业投入产出模型,并将之运用到科尔沁地区,以奈曼旗为例,对1949年至1980年集体所有制时期以及1980年至2003年包干到户时期的牧业生产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在1949年至1980年期间,牧业生产主要受到年降水量、年平均温度、牧业劳动力和6月末牲畜数量4项投入要素的影响,其中温度因子对牧业生产的驱动作用大过劳动力的作用。1980年至2003年期间,牧业生产主要受到牧业劳动力和牲畜数量投入的影响,该时期各投入要素的生产率得到显著提高,尤其是劳动力投入的作用得到加强,从而使牧业呈现出较强的增长趋势。究其原因,牲畜比例的调整与出栏率的提高是提高各投入要素的生产率的重要手段。牲畜比例的调整方向,主要是从牧养型的牲畜向圈养型的牲畜调整。从总体上看,由于劳动力与牲畜的持续扩大投入受到限制,并且牧业生产过程中技术投入的作用不明显,因此,现有牧业生产方式和结构必须进一步调整,才能满足科尔沁地区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