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教育   5篇
科学研究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1.
汤显祖“因梦成戏”戏曲观念,是在其“因情成梦”的独特人生体验与“以梦写情”的戏曲创作传统基础上形成的.从《紫箫记》到《紫钗记》,体现了汤显祖“因梦成戏”戏曲观念的理论自觉,之后他完全遵行了这种戏曲创作逻辑,并且进一步丰富了其审美内涵.这种戏曲观念的美学价值在于“梦”不仅是剧作家用以塑造人物、观照现实、寄托理想的重要手段,也是剧作意蕴风格、艺术个性形成的重要因素,更是戏曲编创的“主脑”与关捩,其中涉及到中国古典戏曲美学诸如“虚实”、“体用”、“传奇”、“真幻”等审美范畴.  相似文献   
2.
杨瑾  储著炎  彭秀荷 《科教文汇》2013,(28):146-147
本文介绍了黄梅戏、黄梅戏文化以及黄梅戏文化资源的内涵、特征;讨论了黄梅戏文化资源研究、整理、利用的现状;阐述了黄梅戏文化资源分类的内涵、作用、意义;提出了对黄梅戏文化资源进行分类的五条原则:系统性原则,开放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分级分类原则,编号原则。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黄梅戏文化资源分类体系,对于黄梅戏文化资源的收集、整理、数据库建设以及利用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戏曲艺术的传承创新,关键在于人才培养。我国地方戏曲教育资源丰富多样,就黄梅戏而言,其艺术传承经历了从民间师徒授艺到科班剧社传习,再到现代教育体系的构建这样一系列的历史沿革。与其他剧种相比,黄梅戏艺术传承在教育方式、方法、内容、途径、规模等方面表现出相对独特性,其教育发展态势呈现出由单纯的技艺传授到一专多能、全面发展,由台前到幕后,由一般到特殊这样三种主要转变。正确认识地方戏曲人才培养模式的历史沿革,科学把握地方戏曲教育的发展态势与时代需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构建或进一步完善地方戏曲艺术的现代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4.
"词足达情"是晚明戏曲家孟称舜所提出的一种戏曲审美观念。这种戏曲审美观强调无论是戏曲创作,还是戏曲鉴赏、批评,都应该"词足达情",即无论写景、叙事,曲词宾白抑或情节关目,戏曲艺术都应该将"传情"作为第一要务。如果"词足达情",那么作品在艺术风格上就会呈现"浑厚"的特点,否则就会"俊而薄"。孟称舜的这种认识基于"汤、沈之争"而提出,符合戏曲艺术的美学追求,在中国古典戏曲理论史上独树一帜,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目前学界一般认为明代曲家的“本色论”只涉及戏曲的语言问题,但徐渭的戏曲“本色论”在明代曲家中比较独特,内涵丰富,除关注戏曲的语言外,还广泛涉及了戏曲的审美特征、创作技法、角色塑造、声腔格律、曲家个性、艺术创新诸多曲学范畴的问题。徐渭戏曲“本色论”的提出,因其曲学内涵的丰富性,指导并启迪着当时及后世诸多曲家的戏曲创作与剧论表述,为晚明及清初古典戏剧学高峰的到来奠定了丰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之小说史构建,以小说与稗史的考辨为基础,揭示了中国古代小说不同于西方小说的独特的进化历程。这种建立在对小说与稗史考辨基础之上的小说史观,符合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实际,揭示了中国古代小说不同于西方现代小说的独特审美趣味。重新审视《中国小说史略》之小说史构建,对于今天我们构建民族小说理论有着很强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