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科学研究   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苏敏  冯淑怡  陆华良  樊鹏飞 《资源科学》2021,43(11):2236-2250
为提高农户参与生活垃圾治理的积极性,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本文基于心理学视角,综合利用计划行为理论和大五人格理论,分析农户参与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行为机制,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潜在类别分析和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对河北省邯郸市1779户农户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①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和行为意向对农户参与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行为有显著影响。农户对正确投放生活垃圾的评价越积极、越愿意遵从家人和朋友的环保期望、在正确投放时感知到的困难度越低,其正确投放生活垃圾的意向就越高,最终正确的投放行为也越容易实现。②人格特质对农户参与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行为的心理机制具有很强的调节作用,且该调节作用由稳定性人格特质元产生。随和性和责任性能增强主观规范对行为意向的正向影响,但也会削弱知觉行为控制对行为意向的正向影响;神经质能增强主观规范对行为意向的正向影响。据此,在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过程中,建议政府在增加资金投入、优化基础设施空间布局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乡风文明建设,并充分考虑农户的人格特质,制定出更多个性化的环境治理方案,引导和激励农户的参与行为。  相似文献   
2.
农村发展中生态环境问题及其管理创新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对农村发展中生态环境问题辨析的基础上,分析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并构建农村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的农村生态环境管理模式,从转变农村生产模式、建立符合我国实际的、激励和约束相容的区域农村生态环境决策与管理体系等方面对农村生态环境管理进行创新。  相似文献   
3.
许明军  冯淑怡  苏敏  樊鹏飞  王博 《资源科学》2018,40(10):1991-2001
当前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过程中对资源环境功能协调、层次有序和动态反馈考虑不足。本文基于要素供容视角,分别从资源要素的使用强度、保障程度和潜力提升程度,环境污染现状规模、污染物变化率和污染物治理能力,建立了一套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资源供需平衡法和环境容量法来衡量资源环境要素的承载指数,并对江苏省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全面评价,并对资源环境要素间的协调发展度进行测度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① 就资源承载指数而言:江苏省耕地承载指数为0.99,农村和城镇建设用地承载指数分别为1.22和1.96,水资源承载指数为1.24,资源综合承载力为1.25,资源人口承载力范围为7652.6万~11 578.9万人;② 就环境承载力指数而言,江苏省土壤、大气和水环境承载指数分别为1.27、2.68和5.20,环境综合承载力为2.95;③ 就协调发展度而言,各资源和环境要素间的协调度均值都高于0.86,协调发展度均值也都高于7.3,但也存在个别地区的个别要素间处于非协调发展状态。最后基于研究结论,从资源性、结构性和技术性等方面提出了相关措施。本文评价思路和方法以可持续发展的动态理念为基础,恰好契合当前供给侧改革的功能协调、层次有序和动态反馈土地利用规划目标,具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以新制度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为基础,构建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制度创新的理论分析框架,并结合广东省佛山市联滘地区的具体案例,从外部环境变化和集体行动两方面揭示"三旧"改造制度创新的激发和实现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土地要素相对价格、产权结构、政策法律限制和集体信念等外部环境的变化导致原有制度安排变得不相适应,诱使相关行为主体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原则对制度安排进行修正,由此产生了低效存量建设用地二次开发的制度创新需求;同时,地方政府、开发商、村集体(村民)三大行为主体通过集体行动进行利益调整和再分配,最终达到一种相对稳定的均衡状态,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制度变迁成本,有效推动了"三旧"改造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研究非期望产出条件下不同职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分异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对于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DEA中改进的EBM模型,测度了2004—2015年中国五大类268个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率,并运用灰色关联模型探究了其主要驱动因素。结果发现:①忽视城市土地利用过程中的生态负效应,会引起对土地利用效率的高估,而考虑非期望产出,能更加真实地测算出土地利用效率;各职能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率均存在较大差异,说明按城市职能类型来测度土地利用效率的科学性。②在不考虑非期望产出条件下,各职能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率值曲线相对陡峭且周期性变化较多,而在考虑非期望产出条件下,效率值曲线变化相对平缓且周期性变化较少。③综合型城市主要受产业结构、土地市场化程度和环境治理能力的影响,资源型城市主要受产业结构、对外依赖程度和政府规制的影响,工业型城市主要受产业结构、土地市场化程度和地区能源结构的影响,文娱型城市主要受城镇化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和环境治理能力的影响,地方型城市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和政府规制的影响。鉴于此,在提升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时,应充分考虑土地的非期望产出和城市的异质性,制定出差异化的土地管理政策。  相似文献   
6.
吕沛璐  冯淑怡  王博  曲福田 《资源科学》2022,44(8):1577-1588
推动农村农地流转和劳动力转移有序健康发展是中国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本文利用江苏、江西、辽宁和重庆的1248户农户实地调查数据,运用双变量有序probit模型,实证分析了农户农地流转和劳动力转移决策行为的相关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①农户农地流转和劳动力转移决策行为之间具有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农户对土地和劳动力资源的配置决策具有方向一致性的特征。②农户农地流转和劳动力转移决策行为受到若干因素的显著影响。农户拥有的人力资本(劳动力数量、劳动力健康、劳动力教育、劳动力年龄、劳动力农业技能培训、受抚养子女比例和老年人比例)、社会资本(劳动力非农务工经验)、自然资本(承包地面积)、物质资本(耐用消费品资产、农业生产性固定资产)以及所在地外部环境特征(村庄农地流转情况、劳动力非农务工情况)都会显著影响农户农地流转和劳动力转移决策行为。本文认为,在农村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的新发展格局下,政府应为农村农地流转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协调发展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注重农户不同类型生计资本的数量积累和质量提升,从而进一步提高农户农地流转和劳动力转移的积极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