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科学研究   2篇
  2020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
刘倩卿 《科教文汇》2009,(34):269-270
日语中的非意志动词,一般认为不能用于可能表达"~れる/られる""~ことができる"等形式,因为其本身即含有可能意义,是一种无标识的可能表达。但由于汉语中的可能表达对非意志动词没有限制,所以很多学习者受汉语影响,会出现误用。本文对日语的非意志动词进行意义上的分类,分别阐述其如何表达可能意义。  相似文献   
2.
刘倩卿 《科教文汇》2020,(4):181-183
日语中“可能表达”的教学,一般会与动词的自他特征相联系,让学生来判断是否使用可能形式。但自他特征局限于形式,而且对于非日语母语者来说,自他性质有时很难准确判断,仅以此作为可能表达的使用规则来导入,并不十分可行。本文使用学习者作文语料库,证实了汉语母语者在日语可能表达的实际使用中,主要问题是由于汉语和日语的视点差异导致的。在教学中,应将看待事件的视点分为“人”和“物”,再来判断是否使用可能形式,更有利于从根本的认知方式上来理解和掌握。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