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教育   10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1篇
  2021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进步与回退”、“新与旧”、“西方与中国”、“现代与传统”等这样一些命题,与中国的现代性语境密不可分,或者不如说这些命题就是中国现代性问题的核心命题。在中国传统的一体化世界中,历史是全息轮回的,天地古今一体,复古即创新,没有现代世界进步与回退之间的紧张。历史进步论进入中国后便迅速与革命伦理结合在一起,造成了中国历史“不断革命”的激烈振荡。同时它又直接影响了中国知识分子言说与书写的方式,造成了中国现代性问题局限于此二元框架之间的焦虑和紧张。“五四”新文学从一开始就以一种进步的方式自居。这种进步即是形式上的(白话文)又是内容上的(启蒙主题)。鲁迅就把自己的写作比喻为“铁屋中的呐喊”,呐喊自然是先知先觉者的呐喊,  相似文献   
2.
在经济全球化的语境下,在文化转型的这样一个关键时刻,教育必须将其置身于"文化中国"的语境中,直面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命运。而对文化的重新领会、重新进入,并在这种进入的过程中有所觉悟、有所发明,这就是教育的原初含义。而教育、文化、想象与人四者具有相同的时间结构,它们都将过去、当下、未来构成一体。教育、人、文化和想象本来就是一体相通,真正深刻地成为某个人也就与一种文化的命运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人的可能性中天然地包含着对文化的可能性的关切,人的自我想象中内在地具有文化想象的品格。教育就是要使得个体将自我的理解与一种文化的命运自觉关联起来。  相似文献   
3.
刘泰然  陈雪 《天中学刊》2010,25(4):108-110
以儒家传统文化为主的中华文明在一种全球伦理的话语竞争中如何重新为自身赢取一席之地,重新唤起它对公共世界的发言能力,不但关系到传统文化的兴衰,更关系到一个民族文化政治的成败。只有通过充分的文化自觉,一个民族才有可能去实现一种充满希望的文化政治。  相似文献   
4.
云南省三七产业基础现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历史、地理分布、生长环境、产量和产值、质量成分以及药理作用对云南省中药材三七进行探研究分析,旨在通过研究能拓宽三七应用范围,以此建立更为科学的、系统的、完整的发展模式,适度发展林下三七种植业、三七地道药材以及其他衍生产品来不断推动中医药向"治未病"和个性化转型,满足大众健康管理消费需求,加快三七加工业发展,从而进...  相似文献   
5.
《庄子》文本中表现出了一种对万物转化、变形主题的出奇热情,这种对变形的信仰源于一种非实体化的万物一体的宇宙观。这种万物一体的观念直接影响到中国文学作品的结构方式以转喻而不是隐喻为主。也就是说中国艺术作品对一个对象的描写总不是孤立的,而是将之放入万物相互关联的网络中去。  相似文献   
6.
魏晋以来的中国古代士人充满一种音乐的精神,这种精神传达出他们对人生、宇宙更灵动、超脱的理解。艺术领域的"气韵生动"一说与这种音乐精神有着内在的联系;"韵"是一种现象学时间意识在绘画中的体现;它表明中国艺术家在绘画中追求的并非某种现成化的客观对象,而是直观宇宙本体的活生生的时间意识。  相似文献   
7.
8.
“个人”话语在中国文学中的出场伴随着中国文学的现代性的发生,“个人-国家”二元话语所从属的更大的现代性机制制约对“个人化写作”反恩的深度.因此对现代性本身进行批判就显得必要.通过重新接续自身的“文”的传统,打通、开启中国古典诗学中的天地视域,可以超越“个人-国家”,“向内转-向外转”的循环怪圈,实现中国文学的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9.
经典的、纯艺术的美学研究已穷途末路 ,美学面临着一种范式的转换。在将美学与历史、文化进行深层次打通 ,从一个更本源、更核心的层面去进行把握方面 ,吴炫先生的“否定主义美学”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上学路上     
我上二年级时,发生了一件令我无法忘怀的事。一天早上,爸爸用摩托(mó tuō)车送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