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科学研究   1篇
信息传播   4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1.
2.
吴即发  单凌  陈莉 《情报科学》1999,17(5):521-525
本文从档案信息资源、档案信息资源市场等基本概念入手,对建立档案信息资源市场的基本构架进行了全面的论述。设计了档案信息资源网络市场模式,对建立档案信息资源市场的步骤与方法作了具体的论述。对建立市场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提出了解决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殷祺  单凌 《新闻记者》2007,(2):68-70
一般认为,惩治机制的缺位,会导致假新闻的泛滥,进而影响到新闻质量。如今西方的主流媒体,针对第一类“低层次”假新闻的惩治机制比较到位,出现关键性事件的时候也能做到迅速出击、杀一儆百,比如《纽约时报》贾森·布莱尔造假事件;但是对于“高层次”的假新闻,西方社会现有的应对机制值得质疑。读者往往没有资格、能力或是途径来识破这一类假新闻。本文对此试作探究。  相似文献   
4.
单凌 《新闻记者》2008,(1):75-78
长期以来,西方国家一直在世界上保持着舆论垄断地位.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长,对国际事务参与程度日益加深,这种"西强我弱"的不平衡局面亟需改变.以人民币汇率这一国际金融焦点问题为例,虽然中国政府一直坚持人民币汇率必须稳定升值,但国际上要求人民币加速升值的呼声依然不绝于耳,尤其在一些西方主流媒体不断发表情绪化言论的情况下,国际舆论中形成了一个对中国不利的"舆论场".为了扭转局面,中国对外传播的媒体,尤其是英文媒体,必须在全球传媒中发出自己的声音,向世界说明中国.  相似文献   
5.
单凌 《新闻爱好者》2023,(11):43-48
对于死亡、哀悼与社交媒体平台之间关系的探讨近年来逐渐增加。国内主要的社交媒体平台陆续推出“纪念账号”,将逝者社交账号的可供性重新分配于数字哀悼实践,以此回应已故用户的不断增长以及随之而来的纪念和情感需要。以“实践中的互构”为导向,探索数字平台与哀悼用户的动态协商过程,包括平台设计“纪念账号”的动机;不同平台的技术支持和参与式文化催生出的可供性差异和平台方言;用户对消极可供性的反身性思考。纪念账号的物质稳定性将逝者社交账号从临时档案转化为“永生不朽”,使其重新成为社交关系网络中的活跃节点,由此激发了多元的记忆策展和情感分享体验,推动哀悼活动融入数字日常生活。这虽然削弱了死亡和哀悼的禁忌哀伤色彩,但也带来了必须应对的新问题。为了让数字化生存(死亡)更有品质和尊严,平台应不断将用户对新增功能及其局限性的回应纳入技术架构中,充分尊重个人信息自决权和哀悼社区的多元需求。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