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教育   3篇
科学研究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周伶鑫 《教育》2013,(30):9
最近,北京大学教授郑也夫在一个论坛的演讲中指出:"获诺贝尔奖的中国人,没一个在大陆受过中小学教育。"因为十二年的中小学教育,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兴趣、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变成了"考试的机器"。郑也夫的看法自然有绝对之处,但他的看法确实触到了当前教育的某些痛处。  相似文献   
2.
3.
在我们学校厕所的两旁,有两棵桧柏。今天我去厕所的时候,发现其中的一棵与往年相比有些不一样——上面长了许多黄色的小东西,起初我没太在意,但当我不小心碰了它一下时,我发现从树上掉下来很多黄色的粉末,粉末是从树的哪个部分掉下来的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故意用手指弹了弹桧柏的叶片,惊喜地发现,叶子顶端黄色的小东西是黄色粉末的发源地。再仔细一看,我惊奇地发现,从远处看到的黄色的小东西是由许多黄色的小瓣瓣一层层组成的。我不禁用手轻轻辗开一片,原来黄色的粉末竟藏在里面。“我该怎么称呼它们呢?”  相似文献   
4.
周伶鑫 《知识窗》2013,(22):1-1
我们今天提到教育,往往是对"高效"的顶礼膜拜,对"模式"的孜孜以求,对"现象"的大势吹捧,更多的是想随"旋风"扶摇直上。正因为这些"浮云"渐渐多了,教育原本的面貌和立场也就渐渐地模糊了,甚至被掩盖了。有位教育局长曾在一个教育论坛上不无得意地说:"我们培养出的学生和工厂出来的乒乓球一样,每个都一模一样!"面对他的"大面积丰收",强调"因材施教"的孔子恐怕要汗颜了,强调"多元智能"的加德纳也要面带愧色了。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打着改革的旗号,使我们的教育渐渐偏离理性和科学的轨道,还理直气壮地冠以理性和科学之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