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5篇
科学研究   2篇
体育   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为了进一步了解新课改下信息技术学科在高中的实施情况,特此对哈尔滨市的一所学校的学生进行调研.通过具体的数据分析得出一些结论,并在此基础上就问题进行分析,最后对出现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常婷 《考试周刊》2014,(98):154-155
管理活动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普遍的社会实践活动,管理不仅是科学,更是艺术,体现了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由于受学校内部条件与外界环境不断变化的各种动态因素的影响,高校的工作目标要不断调整,管理办法要不断改进,组织结构要不断变革。文章通过管理生态学的理论,阐释如何实现组织与管理环境的相互统一,强调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看待高校管理,以寻求在高校发展变革过程中影响其变革的关键性因素,以及与其他环境因素的相互关系,进而寻找相应解决问题的管理决策。  相似文献   
3.
常婷 《编辑之友》2007,(6):39-40
有史以来,即有文字记载以来,传记文学就逐渐随着社会变迁应运而生了.传记这一古老的史学和文学相结合的形式,一直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在我国,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传记文学图书的编辑出版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品种数量较之以前有了长足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常婷 《教师》2019,(4):53-54
小学语文教与学的有效创设,要求构建开放式的教学空间,为学生的"学"提供互动元素,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发散思维能力。文章立足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动态课堂资源的应用意义,从巧用学生的"思"、巧用学生的"错"、巧用学生的"问",具体阐述了开放式课堂中动态课堂资源的创设策略,推进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  相似文献   
5.
试论北京奥运会对我国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掀开中国体育事业的崭新一页,同时对中国的校园体育文化也产生了巨大影响。通过对现有文献进行总结及辨析,从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及精神层面剖析了校园体育文化内涵,论述了北京奥运对校园体育文化的3个层面建设的产生推动作用。为了更好地建设发展校园体育文化,建议:重视校园组织系统的建设,加强校园体育文化意识建设,丰富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等。  相似文献   
6.
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中一对最核心的人际关系,在教育活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学校任何教育活动都是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展开的,没有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关系,教育关系便不能成立,教育活动便不可能产生。当教师的“独白”替代了师生的对话,当师生间的平等交流遭遇屏障,如何摈除物化的师生关系,建构和谐的师生关系,已成为迫切的问题。文章通过运用现象学中的“回到事实本身”的态度和“生活世界”的理念,在现象学的视角下使教师懂得如何更好的处理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师生关系,如何以研究者的眼光来关注教育,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试样以浓硫酸溶解,加入还原剂将Sb()还原为Sb(),在盐酸介质中,以甲基橙为指示剂,用硫酸铈标准溶液滴定锑,锑()被硫酸铈氧化为锑(),以计算锑量。方法适用于0.5%以上锑量。该方法准确性高,可以准确测定锑矿石中的锑,适用于矿山,地质找矿过程中锑含量的测定。本文结合本实验室实际操作,对操作过程中的各个步骤中与其他实验室所用方法的不同之处进行一定的论述和讨论。  相似文献   
8.
常婷 《考试周刊》2013,(16):159-160
面对日趋纷繁复杂和激烈的全球化竞争的环境,要保持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维持其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样的,高职院校作为一个社会组织,在其不断寻求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与企业发展相似的环境。为此,培养符合时代精神的社会人才,提升高职院校品牌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将CIS中的核心理念在打造高职院校品牌中加以延伸和应用,通过对学校的理念识别(MI)、行为识别(BI)、视觉识别(VI)体现应用在学校的符号结构中,从而建立学校内涵建设的核心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9.
丁绪辉  常婷 《资源科学》2022,44(6):1212-1223
随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日益强烈,社会公众越来越积极地参与环境污染治理,公众监督已成为弥补固有环境规制政策工具的有效手段;国内大循环下区际产业转移更加活跃与频繁,如何引导公众监督、如何有效抑制污染产业区际转移成为更加迫切的现实课题。本文从防范污染产业区际转移的视角出发,采用偏离份额分析法测度中国省级层面污染产业转移规模,构建系统广义矩估计(SYS-GMM)模型检验公众监督是否能够直接或间接地抑制污染产业区际转移,并与命令控制、市场激励型等传统环境政策工具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论显示:①人大政协环境提案与公众环境问题投诉两种形式的公众监督,均可直接有效抑制污染产业区际转移。②公众监督提升了命令控制型与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的作用效果,在提升综合环境规制效能方面,公众环境问题投诉的作用效果是人大政协环境提案的4倍,两种类型公众监督之间还存在显著的协同效应。③两种类型公众监督在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均能显著抑制污染产业转移,公众环境问题投诉在欠发达地区效果更显著,并且其抑制效应是人大政协环境提案的2倍。鉴于此,应积极发挥社会公众环境监督作用,畅通公众监督的常态化与制度化渠道,强化地方政府产业承接转移与环境治理的问责机制,规避地方政府间“逐底竞争”,同时构建环境多元治理体系,合理引导产业有序转移与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