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教育   2篇
科学研究   8篇
信息传播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已初步形成一套舆情信息工作体系,并在机构、队伍、制度、理论、技术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该体系存在工作机构不健全、报送内容不明晰、报送指向不明确、人员激励不充分、信息分层不具体、信息采集不深入、信息不能共享等问题。需完善舆情机构和网络,加强部门间合作交流和信息共享,强化舆情工作者激励机制,深化舆情信息分析研究,构建舆情调查和安全保障机制,以形成职能明确、运作有效、成果显著的舆情信息工作体系。  相似文献   
2.
为分析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社会影响,以系列砍人事件为案例,在概念界定基础上,将网络舆情的社会影响分解为正向影响与负向影响、强影响与弱影响、态度影响与行为影响等形态,指出网络舆情社会影响的发生是不同群体谋求报复最大化或损伤最小化等理性计算的结果,认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社会影响的呈现会带来族群裂痕、事件类化、行为同化等负面后果,提出应通过政府微型治理、媒体审慎报道、民众自我反思等方式消解其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3.
为分析网络舆情研究中量化方法应用态势,以情报类杂志网络舆情文献为对象,利用内容分析方法,对网络舆情量化研究的态势、力量、主题以及量化研究中模型、方法与技术等展开分析。结果表明,目前网络舆情量化研究发展较快,一些研究机构和研究者围绕网络舆情识别与分析、监测与预警、传播与演变以及影响与应对等方面形成或构建了特定模型,探索或寻找了与特定网络舆情研究主题相契合的方法与工具,但网络舆情量化研究也存在应用不足和共识缺乏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为分析涉官事件中网民"仇官"情绪态势和诱因,以辽宁兴城市城建局副局长和黑龙江同江市公安局副局长被杀这两个事件为个案,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新闻跟贴中网民态度倾向进行具体分析。结果表明,网民态度明显"一边倒",网民"仇官"情绪在两起事件均得到呈现,并且网民"仇官"情绪不因事件和载体变化而变化。进一步分析表明,媒体新闻报道角度、网站跟贴管控方式、网民从众心理及网民群体内部分化机制等都会加剧网民"仇官"情绪。  相似文献   
5.
分析网民在舆情形成、传播、接受和评判环节选择性发布、协同过滤、被动性接纳、个人发挥等行为,可较好解释网民如何促成了网络舆情片面化呈现.为避免网络舆情片面化呈现,需引导和影响网民行为,而多维度呈现信息、设置舆情专题平台、鼓励舆情多元化、权威力量介入网络等是改变网民行为进而避免网络舆情片面化呈现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6.
企业舆情危机事件:诱因、态势与应对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依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的企业舆情危机事件案例,将企业舆情危机事件诱因归纳为产品或服务缺陷型、内部管理漏洞型、公共安全型、领导或员工言行失当型等类型。从不同诱因占比、舆情量级、爆料者、涉事企业所属行业、舆情影响等维度分析了企业舆情危机事件发展态势。将企业应对舆情危机事件的策略分为积极型和消极型两类并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7.
现行的自上而下的农技推广体制既没有发挥广大基层农技人员从事农技研发和推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没有体现农民技术需求的主导地位.而设立以资助农技人员进行新型技术研发和技术推广为目的的农业科技创新基金,可使农技人员加入到农业科技创新活动中,也可建立自下而上的基于农民需求的农技研发和推广体系.  相似文献   
8.
在界定网络谣言概念和特点的基础上从网络谣言自身、网民群体和大众传播媒介三个方面具体探讨网络谣言扩散的动力,包括网络谣言价值的易逝性、建构话语权的渴望、安全的需要、群体认同的需要、大众传播媒介的介入。同时,并指出要通过瓦解网络谣言的价值性功能、培养网民群体的理性精神和社会知识以及避免大众传播媒介成为注意力的附庸来消解网络谣言扩散的动力。  相似文献   
9.
合理的权力结构和有效的权力配置一直是理论界和实践界关注的重要问题.在以集权为核心同时具有分权特征的权力结构下,中央向地方有差别的授权是权力配置变革的基本方式,这种差异化授权是适应授权方式变革的有益尝试,是调动地方积极性和满足地方权力需求的新机制.  相似文献   
10.
网络舆情热点事件"系列化呈现"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梳理和归纳近年来网络舆情热点事件,发现某些热点事件由过去零碎化出现而转向系列化呈现.深入考察表明,媒介议程设置、网民共性偏好、自然异常现象、社会变迁压力等推动了事件系列化.而事件系列化呈现推动了政府政策介入和网民认知转变,也带来了网络舆情叠加、固化、危机化及社会恐慌心理等.因此,政府、媒体、网民等需通过行为改进或机制构建等减少或消除事件系列化及由此形成的网络呈现与舆情聚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