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0篇
教育   8篇
科学研究   4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7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3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典故"举案齐眉"的"案",后人多解释为托盘或盘。案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家居用具。先秦时的案与人们的生活习俗密切相关,多为席地而踞或跽时的凭依之物,至汉代又有书写、读书、进食等功能。据古人考证和出土文物证实,案源自俎,系为有足的低矮食器,即食案。因食案较轻便,易于搬动,故"举案齐眉"中梁鸿妻托举的案,应为食案。  相似文献   
2.
祭祀探古     
朱筱新 《百科知识》2013,(17):49-50
祭祀是人们通过一些特定的器物和形式向鬼神表示敬重、祈求保佑的一种活动。祭祀的对象主要为鬼(即所谓人死后化作的鬼魂)、自然神(即自然现象衍生的神)以及后世产生的宗教神。据考古资料证明,祭祀最早产生于远古时期。在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镇龙骨山的山顶洞内发现的距今约3.4万~2.7万年的原始人类,就已经产生了原始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社会主要流行的以正月为岁首的传统历法始于夏朝,故称"夏历";又因历法为指导农业生产的适时耕作提供可靠的依据,还称"农历";还因历法是以月象的盈亏确定月的长度,再以12个月定为一年,月为阴,故又称"阴历"。不过,中国的传统历法既重视月相的盈亏变化,也兼顾太阳位置和寒暑节气的变化,实际为"阴阳合历"。我国的历法在商代就已经比较完备了。古人很早就观察到历月的实际长度为29天半,即存在着近半天的误差,  相似文献   
4.
从“礼仪”谈中国古代的家庭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 ,是人们为人处世的标准和依据。古代的家庭教育正是按照礼仪的规定 ,从子女幼年时期开始 ,以学会“做人”为宗旨 ,训练、教育和培养其具备“做人”所需的能力和品德。并以自身的行为、举止 ,感染和影响子女 ,通过一系列的措施 ,磨炼他们的意志 ,养成良好的习惯、道德。经过教育和培养 ,在子女步入成年时 ,使之懂得责任和义务  相似文献   
5.
冬至,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一个与节气相关联的节日。 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就已使用“圭”(又称土圭、圭表,是中国古代用于测量日影长度和位置的仪器。见图1)测定出一年中日照时间最长和最短的两个节气点,即冬至和夏至,合称“二至”。其中,冬至是一年中昼最短,夜最长的一天。自冬至开始,昼逐渐加长,夜逐渐缩短。  相似文献   
6.
朱筱新 《百科知识》2009,(17):51-52
古时所称“足衣”,有内外之分,既指鞋,也包括袜。 汉代以前的鞋称为“屦”,是用丝、麻、草或皮等材料制成。一般百姓只能穿着草编的屦,即草鞋。草屦也作为丧服或罪人的刑服。  相似文献   
7.
朱筱新 《百科知识》2009,(23):57-58
古今的饮食习俗差异很大。其中不仅表现在菜肴的烹调方法上,也体现在食用的方式上。  相似文献   
8.
节与使节     
中国是享誉世界的“文明古国”、“礼仪之邦”。重视礼节,以礼待人,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早在西周时期,就通过建立一整套礼仪制度来规范人们的社会生活和行为准则。  相似文献   
9.
时辰与小时     
中华民族很早就有了时间的概念。为了安排每天的劳作和生活,古人们就将一昼夜分为十二等分,每一等分称为一个时辰,简称“时”。“自汉以下,历法渐密,于是以一日分为十二时,盖不知始于何人,而至今尊用不废……”(顾炎武《日知录》)  相似文献   
10.
由于生活环境和条件的差异,中国古代社会的生活习俗与今日相差甚大。虽然今天我们仍在沿用古代社会生活的一些习惯用语,但实质内容己是“风马牛不相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