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2篇
教育   3篇
科学研究   3篇
信息传播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徐乃昌(1868—1943),字积余,号随庵。《南陵县志》记之云:"光绪癸已(1893)恩科……覃恩一品封典赏戴花翎,二品衔,官淮安知府,特授江南盐巡道监督金陵关。"他以"积学斋"名其藏室,民国后寓居上海,享年七十六岁。  相似文献   
2.
古籍数字化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 ,计算机技术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 ,古籍整理与研究手段的数字化已成为图书馆界探讨的一个重要论题。本文针对当前怎样搞好古籍数字化建设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3.
蜕变     
李弘毅 《新读写》2012,(12):58-58
偶然发现,那棵桑树苗长得和旁边的院墙一样高了。满树嫩绿的叶片油亮亮的。 记得,曾将不易得来的叶片整齐地叠在一起,小心地装进食品袋。不一会儿,袋里便有了一层薄薄的水汽,那是精心清洗过的痕迹。妈妈郑重地交到我手里:“喂之前一定要用纸巾擦干,蚕宝宝不能吃生水,会死!”  相似文献   
4.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分析不同阶段古籍数字化发展的基本特色,并针对当前实现数字化中所涉及到的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中国科学院黑河遥感试验研究站(以下简称“黑河遥感站”)立足寒旱区内陆河流域,通过星空地一体化的综合观测手段,精细化地观测黑河流域的水文气象要素,在科学上为寒旱区定量遥感、尺度转换、模型集成等方面的研究作出突出贡献,在服务国家需求上为流域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国家公园建设等提供科技支撑。黑河遥感站构建了我国第一个多要素-多尺度-精细化流域综合观测系统,积累了大量的长期观测数据,为流域综合观测提供了示范;开展了深入的寒旱区定量遥感研究,形成了一系列寒旱区关键特色遥感数据产品,且得到了广泛应用;构建了异质性地表遥感产品真实性检验的理论框架和方法体系,并形成了相关国家标准;在黑河流域生态-水文-社会经济模型,以及流域可持续发展决策支持系统的发展中起到关键支撑作用。总体上,黑河遥感站实现了从传统单站观测向流域综合观测系统的转型,实践和推进了观测-模型-决策一体化研究,是新时代山水林田湖草系统综合监测的典型,也是以流域为单元开展地球表层系统科学研究的示范。  相似文献   
6.
目前高校的发展态势与未来发展趋势 高等教育的产业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当代世界乃至未来人类社会发展的一条规律。当代科学技术革命是以计算机应用为主的数字化信息革命。它正在从根本上改变世界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将对经济、社会和教育产生意义深远的影响。在“后工业社会”的信息社会中,教育将成为未来信息社会的战略资  相似文献   
7.
《安徽通志金石古物考稿》不仅是考察该地区历史沿革的第一手史料,亦是揭示本区域教育发展史的重要文献。文章在叙述宋、元和明代碑刻的同时,另还结合传世文献来进行研究,进而探讨中国古代科举和教育中的典型特色。  相似文献   
8.
青藏高原积雪变化及其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青藏高原积雪具有特殊的自然属性,是"亚洲水塔"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空间分布特征与变化不仅是天气和气候变化的产物,也会对全球和区域变化产生显著的影响。文章通过多种遥感数据分析了青藏高原积雪时空分布及变化特征,并探讨其水文与气候效应。结果表明:(1)青藏高原积雪主要分布在山区,其中唐古拉山和念青唐古拉山积雪最丰富,多年平均积雪日数在120天以上,年平均雪深超过10 cm;高原腹地平坦地区及柴达木盆地积雪属于瞬时积雪,多年平均积雪日数小于15天,年平均雪深小于1 cm。(2)1980—2018年,青藏高原积雪呈下降趋势,尤其在2000年以后,积雪覆盖日数和雪深明显下降。(3)高原内积雪较多的山脉地区可以产生较大的积雪辐射强迫,最大可超过15 W m~(-2),其反照率反馈机制对气候系统的影响至关重要。(4)青藏高原是多条大江大河的发源地,积雪融水是春季土壤水分和河川径流的重要补给。(5)受天气过程产生的雪灾频次有所增强,建立早期预警和防护措施是减少牧区雪灾损失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9.
陈立新  李弘毅 《情报科学》2001,19(10):1042-1045
图书是文化载体的表现形式,它的发生和发展都有一定的基本规律。本文从社会发展角度来探索“图书”演进变化的历史,并提出“图书”不是一个固定 的词汇,而是一个发展中的概念,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其内涵必将注入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