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教育   8篇
科学研究   1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3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文章研究的主旨是利用文献概念分析方法分析以往与开放获取、机构知识库相关的研究,从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KM)视角,创建我国高校图书馆开放获取机构知识库概念模型.OAIR(Open Acces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概念模型强调三个变量:人员协作、流程和技术功能.整合这些包含很多元素的变量,能帮助大学和高等教育机构捕捉他们自有的学术研究,从而形成一个整体.此外,集成的宗旨是促进知识共享,丰富知识内容和加强全球获取.  相似文献   
2.
社会整合与教育问题既是一个传统的话题,又是一个在当代值得关注的重大问题。无论中国还是西方,在社会整合的大系统中,教育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学校教育是其中最重要的方面。如今,在一个更加开放和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社会整合面临着诸多挑战,特别需要借助教育的力量,通过教育的有效实施来促进社会稳定与和谐。  相似文献   
3.
李情 《教育探索》2007,(6):21-22
大学人文教育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在当今人文教育依旧缺失的情况下,加强人文教育,一是要更新观念,使人文教育真正成为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二是构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互融合的课程设置体系;三是改革传统的"见物不见人"的教学方式,建立适应高素质人才培养的现代教学模式;四是营造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  相似文献   
4.
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文化素质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改革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有着内在的联系。在素质教育得到广泛推广的今天,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应有机地融入到文化素质教育中,走与文化素质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改革之路。在教学内容上要与文化素质教育互相渗透,相互补充;在教学方法上要借鉴文化素质教育生动和多样性的教学方法,形成一个让学生思想开放的教育场景;要改变单一的考试制度,形成多样化的科学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5.
在技术接受模型的感知易用性和实用性两个核心变量的基础上,加入个体创新和智能手机两个外部变量,并以此提出假设,探讨以上变量是否可以预测图书馆员利用图书馆移动服务的行为意图。经问卷调查,用SPSS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假设成立。  相似文献   
6.
文章探讨了基于机构知识库的图书馆出版策略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法,旨在为高校图书馆开展出版活动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中国大学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模式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中过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作为意识形态在大学实现了从权力的体制保障到教育实践环节的合法化,逐渐形成了一套教育模式,体现出鲜明的中国大学特色.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模式的形成,受到多种社会因素的作用,文化、政治方面的因素具有决定性影响,主要来自四个方面影响:政教合一的文化传统、马克思主义在教育领域指导思想的确立、政治权力和政治体制的作用、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再生产理论”是西方发达国家研究学校教育不平等问题而形成的著名理论范式。用这一理论研究中国教育问题时,研究对象必须具有本土特点;需要转换理论视角和话语方式;研究立场要致力于将学术使命和社会理想的实现充分结合;研究方法采取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事实分析,以有效分析和解决中国教育问题,实现理论的中国化发展。  相似文献   
9.
"再生产理论"是西方新教育社会学研究教育不平等问题而形成的著名理论范式.研究者在运用的过程中,首先应思考中西教育研究上的差异.研究对象必须锁定在中国环境下产生的教育不平等问题;需要进行理论视角和话语方式的转换,主要采用功能主义的研究取向;研究立场既要有利于教育弱势群体,又要致力于帮助政府从制度和政策上推进教育公平的目标;研究方法要避免陷入机械决定论的片面,采取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秉承事实分析原则.通过比较,以利于转化为中国教育理论的有效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地震给社会的经济、社会安定带来一定的影响,同时人类社会也对地震现象存在着种种认识,这种认识随着人的社会实践和社会进步而不断地发展、深化.在中国历史上,总有人把地震现象归咎于"天人感应",而一些人又试图从"水火"、"阴阳"等朴素唯物主义观点赋予地震事件完全不同的概念.在如何战胜地震灾害上,是"听天由命"还是"人定胜天",同样有着截然不同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