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1篇
科学研究   2篇
各国文化   4篇
综合类   2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1.
陈鹤琴提出的儿童的天性是第一位的、活教育等一系列儿童教育理念,是他对中国幼稚教育的一大贡献。他提出儿童教育应当以儿童的发展作为教育的起点和归宿。其儿童观实际上是社会和个人本位教育传统的调和。  相似文献   
2.
云山遮不住     
一 多年以前便听人说过,弥渡坝子以西的巍峨的群山之中,藏着一座"云山公园".把此地命名为"公园",我想,和我一般见识的人肯定都会觉得惊讶.因为,定型在我们头脑里的公园,通常都在比较繁华的地方,而这座公园,却建在远离闹市的山区,并且修建公园的一切费用全部靠民间捐赠.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荣辱现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对三个历史阶段的道德原则进行简单对比,发现道德教育从英雄人格到公民教育的世俗化转向.德育内容从政治化走向了生活化,道德标准从集体主义过渡到个人主义,从一元化到多元化,当代道德文化被迫面对种种无聊的倾向、无聊的同题,于是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精神支柱为了固守道德和信仰,而走向台前.  相似文献   
4.
基于特征参量调整法的中国省域生态足迹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以中国各省(市、自治区)2004年统计数据为基础,采用适合中国国情的生物生产性土地分类体系和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发布的《Living Planet Report 2006》中最新的均衡因子,计算并分析了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和东部、西部、中部、东北四大经济板块2004年的生态足迹、各地区地均生态承载力及地区万元GDP生态足迹。引入了"地均生态承载力"概念,讨论了不同地区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探讨了各地区自然资源环境和生态平衡的关系。将计算结果与1999年,2002年,2003年,2005年中国生态足迹进行了比较,就其异同进行了讨论。研究表明:2004年中国人均生态赤字为1.35hm2,省际人均生态足迹差异较大,地区生态足迹与经济发展程度具有明显相关性。本研究调整特征参量后,生态足迹法能够更好地反映中国的生态可持续发展现状。最后,结合各地区生态环境压力和经济发展水平,提出了促进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5.
电子教室软件的出现,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起到了关键作用。随着慕课的普及,可在Ubuntu移动终端及X86计算机运行的epoptes电子教室软件,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在中国,对该软件的应用和研究均很少,经过我院(云南工商学院)电气自动化实训室的实际教学应用,发现该软件具有较高的使用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6.
全国五个一工程奖获奖作品中,由著名报人和作家胡宏伟所著的《中国模范生》,对改革开放30年和中国崛起进行了一种形象地解读,作品既有新意,又有深意。在这部被誉为关于浙江  相似文献   
7.
堵河流域具有汛期长、流量大、洪水陡涨陡落的特点,设计提供4~10月份全时段10年一遇洪峰流量3260m3/s;大坝一次性截流,导流洞导流能力276m3/s,上游围堰为砼面板土石过水围堰,2004年汛前坝体形象仅高出原河床高程5-7m,大坝基坑布置一台1260门机,本文就此简要介绍了2004年度各关键部位度汛方案与实施。  相似文献   
8.
天渡潮声     
A 天渡桥是一座古桥,它架在弥渡城西的毗雄江上.天渡桥这个名字,恐怕四百多年前就有些鹊噪了.因为桥架在西南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关津要隘上的缘故,这里少不了就会有各种各样的人来.  相似文献   
9.
鹰的家园     
鹰的家园在万仞高山之上,在被风雨雷电劈开的万丈深峡之间.鹰白天在大山大水之间翱翔,夜晚栖息在寒风呼啸的绝壁之上,或隐于蔽天盖日的林莽之中.  相似文献   
10.
铁柱风云     
自弥渡县城西去五公里左右,有座古庙名叫铁柱庙.庙里有一根高三点三米,重两吨有余的铁柱.柱身文字记录,此柱始建于唐咸通十三年,即公元八百七十二年.关于建柱原因传闻太多,每种说法听起来似乎都很有道理,可仔细考证却又经不住推敲.有一种普遍的说法是蜀汉建兴三年,即公元二百二十五年,诸葛亮率军南征,途经弥渡白崖川.再后来诸葛亮平定南中,于是立此柱以记功.我想,既是记功柱,让它立在这样一个很少有达官贵人来到的地方,末免过于寒凉了吧?古人随心所欲做了一件他们想做的事,结果几千年后,却引来了喋喋不休的争论,这种情形就像一场戏开始后一直看不到结局.倘若古人铸造铁柱时,多铸进几个文字,事情恐怕就要简单多了.可他们偏偏省去了何人所建、为何而建这些后人极为关心的细节.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