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教育   5篇
科学研究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互联网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带来了课堂教学形式的变革,瓦解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单向度授课模式,同时也为乡村教育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和出路。该文针对乡村基础教育发展中存在的教师数量不足、专业学科教师短缺、教育质量不断下滑等现象,采用深度访谈和教学实践执行等方法深入分析H县Q乡村小学开展的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模式,反思Q小学“互联网+双师教学”与线下融合教学模式的实践效果和推广价值,并从教育均衡发展的视角探寻未来乡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新方法、新路径,为广大农村地区解决师资队伍发展不均衡,教育质量低下等问题提供案例思考。  相似文献   
2.
进入新时代以来,随着“双一流”建设的选拔性竞争不断加强,高校间的生存竞争不断将地方高校挤入生存的边界。地方高校的初级模仿和迅速扩张,逐渐破坏了地方高校原始生产效能与生存取向的平衡关系,使地方高校陷入生产与生存关系失衡的事实困境。为了回归地方高校生产与生存关系的原始平衡状态,解决地方高校生产与生存关系异化问题,有必要重新解构地方高校转型中的生产与生存功能,从生产与生存的本质关系寻找演化博弈过程中新的生长路径。  相似文献   
3.
柳安娜 《科教文汇》2009,(10):248-248
“美,是人类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凡有人类的地方就有美,凡有生活的地方就有美。”在这个人类世代所赖以生存的和谐家园里,是需要用美来装点,用美来修葺,用美来承载的。而鲁迅先生所倡导的“异化”翻译观,恰恰是建立在这个美的思想基础之上的。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并以“美”为比照对象,概括出它的翻译观的美之超脱、纯粹、诱人,随后依次对其作了具体、深入而系统的剖析与阐释,进而升华出他对我国翻译事业所做出的杰出卓越贡献及对后人在翻译领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文化与人最本质的关系根植于人的存在,因为人的存在而产生的文化育人本质演变,经历了人类"批判生存"与"学会生存"的认知困境、品尝了人类"尝试生存"与"认知生存"的行动阻碍,最终沉淀在人类"理解生存"与"追求存在"的生命期盼中,形成了今天文化化育生命的基本向度.文化育人的本质演变遵从人类学会生存与追求存在的自然演化逻辑,在...  相似文献   
5.
全专业是乡村教师职业生命成长的现实要求,是保障乡村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因素。通过对H县乡村教师生活世界的田野调查发现:他们发展原生专业的自然需求在专业教师数量有限境况下,遭受到学生需求异类专业知识的挑战,以及课程设齐开全的标准化教学要求规范下,出现了发展何种专业的困境。其中,以专业知识转化为首的角色壁垒引发的专业情感迁移阻碍和专业能力拓展限制,从教师自我专业生命成长的内外部建起了其全专业生命生长的藩篱。因此,厘清乡村教师适应性专业角色转化之困,是清除乡村教师全专业生长藩篱,激发其全专业身份理性,获得个体和群体全专业生命生长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6.
乡土文化底色是中国人文精神底色的根基,作为一种内在底色托举着中国人文精神的发生向度,指引着中国人文精神的再生高度。新生代师范生作为传承中国人文精神的新引擎,当下遭遇了乡土文化底色“盅”而不“盈”的现实困境,表征为成长中的原生文化理念撕裂、参与中的派生文化知识分离以及行进中的再生文化能力萎缩。为此,社会内外部应共同丰富和发展曾经丰盈而又失落的乡土人文精神,帮助新生代师范生获得深厚乡土文化理念的润育、系统乡土文化知识的涵养和充盈乡土文化能力的提升,为其空格的乡土中国底蕴找回支撑的基点,也为中国人文精神的浓郁之路夯实基础。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