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4篇
教育   2篇
科学研究   8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1.
王国豫  梅宏 《中国科学院院刊》2021,36(11):1278-1287
伴随着数字化转型和数字中国的建设,一个与现实世界平行的数字世界正在诞生。历史地看,数字塑造了我们对世界和人类自己的认知。数字化转型将进一步拓展人类的认知空间和认知手段,释放生产力,改变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然而,数字化世界中的人和物的虚拟性与“脱域”特征,引发了数字世界的伦理问题,因此亟待建构和完善数字世界的伦理秩序。文章总结了现有的科技伦理学介入数字化进程的3条路径:对“数据主义”的批判、伦理嵌入算法和道德物化,以及通过法律和政策调控的负责任创新;提出塑造数字化世界的伦理秩序必须提高数字化时代民众参与数字化转型和治理的能力;建议要像花大力气建设数字化基础设施那样,提升数字化时代公众的数字能力。  相似文献   
2.
精准医学是以基因测序为前提、以数据共享为保障、以全球变化为背景的一种新型现代医学,它的孕生与发展为维护整体的人类健康提供物质基础、信息基础与现实基础。精准医学伦理构建需在分析个人健康和人类健康两者间有机联系与内在逻辑的基础上,形塑“人类健康命运共同体”的伦理理念,遵循保护隐私、共建共享、共责共治的伦理原则,以制定规范、健全培训、加强审查、完善立法为实现路径。本研究是关于精准医学伦理构建的总体方向与关键问题的一种宏观思考。  相似文献   
3.
桑德尔开创的社群主义伦理学,是强调以社群为基础的伦理,公民追求公共的善,警惕由市场经济引发的市场化社会,反对科技对人的过度干预。他的伦理学是在批判地继承以往伦理学思想、致力于解决当代道德困境、聚焦于对未知世界前瞻等条件下产生的。其伦理思想中涵盖的反对自由至上主义的社群主义、改良市场经济的共同善理念、约束高新科技的反完美倡议等主要内容,对促进国家的公正和谐、推动社会的有序发展、维护人的神圣尊严等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纳米伦理起源于人们对纳米技术风险的恐惧和担忧.迄今为止,纳米伦理经历了从最初的梳理纳米技术的伦理问题,到反思这些问题的可能后果,再到对反思的反思3个阶段,研究内容不仅涉及现实的、具体的层面,也包括未来的、概念性的以及评估的和管理的3个层面.文章指出,对纳米技术风险的恐惧与担忧源于纳米技术的中介性和不确定性,纳米伦理学的任务在于探索和构建纳米技术活动的伦理规范,促进纳米技术在全球伦理的框架下健康、可持续的发展,以让人们走出担忧和恐惧,寻求一个安全的未来.  相似文献   
5.
随着纳米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产业化步伐的加快,"负责任地发展纳米技术"已经越来越多地引起了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作为纳米技术研发的大国之一,德国联邦政府、学术界、企业以及非政府组织(NGO)就如何形成负责任地发展纳米技术开展了一系列的讨论,并形成了一整套"纳米技术行为准则"。这些准则的颁发和实施推动了德国纳米技术的健康发展。文章在介绍了德国如何开展负责任地发展纳米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形成这一氛围的制度和文化原因,并对我国开展负责任地发展纳米技术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思考。  相似文献   
6.
合成生物学是生物学与工程学、化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交叉融合的一门新兴学科,在能源、生物医药、农业和化学等领域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良好的应用前景。然而,与此同时,其研究与创新也面临着一定的风险与伦理挑战。文章追溯了"负责任(研究与)创新"的理论渊源,指出了"负责任创新"对责任伦理的积极拓展和对技术评估与技术伦理、法律与社会影响研究的升华。在分析了合成生物学"负责任创新"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的基础上,建议从加快生物安全立法、风险与伦理评估、责任教育与监管、公众对话与参与、跨学科协同和全球治理6个方面,建立健全我国合成生物学"负责任创新"的体制机制,推进国家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7.
人的完整性是人之为人的"独特标识"。为保持人类的存在与延续,人类有责任去尊重和保护自身的完整性。人类胚胎基因编辑技术作为一种直接操纵人类遗传基因的强大工具,其对人的干预能否获得伦理上的辩护与包容,只有借助人的完整性概念才能做出明晰的界定。一方面,成熟的治疗性人类胚胎基因编辑技术对人之身体完整性与精神完整性具有一定的守护性,在伦理上是可辩护的,而增强性人类胚胎基因编辑技术与颠覆性人类胚胎基因编辑技术则与之相反,应伦理地拒斥。另一方面,人类胚胎基因编辑技术如未损害人类的基因完整性与物种完整性,在伦理上是可包容的,反之则会导致人类物种日趋衰退甚至不复存在,因而是不可逾越的伦理禁区。  相似文献   
8.
精准医学在数据安全与共享、隐私保护、临床应用和服务的操作程序及监督规范、遗传咨询这四方面提出了伦理监管挑战。本研究以基因检测为例,运用政策文本分析方法,分析我国基因检测伦理监管的政策法规现状与精准医学伦理监管内在要求之间的差距。基于政策文本分析结果,本研究提出为应对精准医学所带来的伦理挑战,我国的基因检测伦理监管应首先在现有政策法规基础上进行适当扩展及修正,并在这一过程中注重基因检测伦理监管政策法规的适应性、灵活性、敏感性。此外,本研究还建议我国应加强对相关从业人员的精准医学伦理培训。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德国与中国老工业基地中小企业的比较,对比分析了德国不来梅州与辽宁省大连市中小企业与政府、科研机构以及高校间的研发合作模式,为提升辽宁省老工业基地中小企业在国际舞台上的核心竞争力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通用模型是近年来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随着模型研发应用的增多,模型的社会和伦理影响受到广泛关注。文章从通用模型的特性出发、分析了模型在算法、数据和算力3个层面潜在的伦理挑战,包括不确定性、真实性、可靠性,偏见、毒性、公平、隐私及环境问题。进一步从技术哲学的视角分析了数据驱动的模型在人与世界关系中的中介性作用及所产生的“镜像”效应问题和透明性问题,提出了人与世界关系的新形态是以模型(数据)为中介的,即“人-模型(数据)-世界”关系。最后,从治理技术和治理机制两方面反思了当前的应对措施及局限性。建议建立开放式、全流程、价值嵌入的伦理规约机制,保障通用模型在合规、合伦理的框架下发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