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教育   2篇
科学研究   1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张冬楠  王朝培 《科教文汇》2012,(17):122-123
心理语言学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是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一门研究语言活动中的心理过程的学科,是对语言的生成、结构、语用、语言习惯等的研究。外语教师应该认真学习研究心理语言学,并运用心理语言学的理论,去指导我们的外语教学。  相似文献   
2.
语音因素、句法因素、语义因素和语用因素影响英语及物性动词-小品词结构的语序,“末端重量”、信息结构及语义靠近等可以对其两种语序选择进行解释,但没有统一性。本文运用可别度领前原理和语义靠近原理对其进行统一、简明的解释,认为连续式和分裂式这两种语序并非自由选择,而是可别度领前原理和语义靠近原理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王朝培 《文教资料》2006,(18):122-123
Palmer(1986)将情态定义为说话者态度和看法的语法化,认为主体性是衡量情态的一个根本标准。将情态分为动态情态、义务情态和认识情态体现了主体性递增的原则,而主体性程度说明了三类情态的语义(即用法)区别,同时也决定了情态助词的句法表现。但主体性实际上是说话者所要表达的语言目的,而并非情态助词的认知基础。本文认为,决定情态表达的认知基础是人际权力关系和言语情景参与者的预期。而情态助词作为语言中表达情态的主要手段,其语义主要由话语参与者之间的权力结构决定。义务情态的另一个决定因素是对话语参与者对相关行为的态度的预期;情态动词的认识用法是其义务用法的语用强化,而非隐喻投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