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教育   5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探讨富血小板血浆对兔下颌骨牵张成骨的影响。方法 将24只成年健康白兔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在牵张期注射自体富血小板血浆于牵张间隙中,对照组不注射富血小板血浆。牵张结束后2、4、8周每组各处死4只动物取材,进行骨密度测量、组织学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所有实验动物下颌骨均被成功延长7.0mm,牵张间隙中可见新骨组织生成与改建。同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新骨生成与矿化较快,牵张间隙中骨小梁分布密度及成熟度也较高。结论 自体富血小板血浆对兔下颌骨牵张成骨可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王银龙 《学语文》2014,(6):65-66
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随新课改应运而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得到众多一线教师的好评。但也有相关读者"吹毛求疵",对某些细节进行辩难。对此,教材修订时并未全盘接受,甚至有的地方"固执己见"。比如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中"自主赏析"部分《湘夫人》中的注释54"遗",直到2013年6月安徽第13次印刷仍然不改初衷。教材第9页《湘夫人》中"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澧浦"一句,注释训"遗"读作(wèi),释为"赠送"。岂料,一个"遗"字引起了教师的争鸣。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沈从文笔下的《萧萧》被评论者片面地解读为底层人民对生命意识的毫无自觉。但作为作家小说创作成熟后的第一部短篇小说,《萧萧》成熟地表现了其所竭力追求的"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沈从文试图借助萧萧这一自由、快乐的童养媳形象表达对自由生命的赞扬。这个敢于冲破陈规旧俗的童养媳在实现个体生命欲望的同时,展示了旧中国妇女缺乏的坚韧美,这种美蕴藏着浓厚的风俗民情,让人感慨和向往。  相似文献   
4.
《小鲍庄》借助复杂的群像构筑了特定时代背景下中国农村的真实生存状态。群像间的复杂关系和同类群像所表现的复杂性从不同侧面烘托了作者对以小鲍庄为代表的民族传统文化和心理的审视与思考,这体现出寻根作家对文化意识的一种自觉追求。依着这种自觉意识,王安忆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对照中,探讨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和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5.
增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课程教学的针对性,是增强“概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必然要求,也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有之义。在明确“概论课”教学针对性内涵和价值的基础之上,分别从教学的需求端和供给端出发,供需结合,聚焦教师和学生之间中介联通现状,提出增强“概论课”教学针对性的具体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6.
《破恶声论》是鲁迅留日时期写作的一篇重要思想文化论文,学界普遍认识到了其"反现代"的现代特质,但对其古文形式与思想质素之间的张力缺少必要的注意。利用现代语言哲学,可以对这种现象进行新的观照:在鲁迅的文本中,具有关键词性质的古汉语术语和概念与古文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和"归化"了文章的新思想;而古汉语话语方式对文章思想造成的消解、歧变和讹误,也导致了《破恶声论》并非真正意义的现代性文本。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