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教育   7篇
科学研究   1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英语会话话轮转换时具有一定规律可循的.然而在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会话教学中,教师常常忽视了这一规律.本文结合话轮以及话轮转换规律,分析了高职院校学生英语话轮转换中的不足,并提出了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前,在录用毕业生时,不少企业用签订《毕业生服务期协议书》来代替《劳动合同》,在《协议书》中通常只规定毕业生的工作义务及违反约定时的赔偿,而不涉及用人单位应该提供的工资标准、工作岗位和工作条件等条款;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教育部下发的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就业协议属于劳动关系,发生纠纷必须经劳动仲裁裁定,对裁定不服,才可以向法院起诉。于是就业协议就变得可有可无,毕业生的劳动权益较难得到保障。  相似文献   
3.
本文旨在研究新媒体环境下中国大学生数字身份对其外语学习的影响机制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建议。采用 问卷方式对398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1)中国大学生的数字身份包括“友谊信息驱动”、“新媒体素养”、 “网络公共文化”、“兴趣驱动”四个因子;2)“友谊信息驱动”是影响大学生数字身份最重要的因子;3)“新媒体素养” 对“新媒体外语学习”产生直接显著的影响;4)大学生利用新媒体进行外语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仍然有待拓展。  相似文献   
4.
在跨文化交际翻译中,归化和异化一直是翻译界使用最为广泛的翻译方法.本文解释了归化和异化的含义列举了它们在跨文化交际翻译中的使用情况,说明在翻译实践中,这两种方法是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  相似文献   
5.
亲社会行为是指一切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亲社会行为逐渐受到心理学家的关注。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因素很多,本文从帮助者特征、情境因素、受助者特征三方面来对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程赟 《科学中国人》2014,(8):162+164
2011版《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明确将这两门课程的性质确立为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综合课程,因为儿童道德品质的形成源于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对社会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基于这样的认识,本人发现品德生活化教学中常见的一些困惑说明现阶段品德课程教学中的常见问题,根据这些现象,本文从走进儿童生活世界,创设有效生活情境;基于儿童认知能力,展开有效品德教学;把握儿童心理特点,提升品德课程理解;挖掘儿童生活素材,帮助学生探究思考这几方面阐释"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现实生活"的课程理念决定了生活化是小学品德课程的首要特征。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探求形容词“媚”之“美好义”的产生动力,阐释“关”、“姨”、“媚”三词在表示“美好义”时的区别,考证“媚”的造词理据及其文化内涵,来证明人类审美意识的发生发展咏络:经历三个重要阶段;完成了两次关键飞跃;最终形成华夏美学独特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8.
随机抽取中班、小班儿童各100名,由教师和家长分别对其进行2周的自然观察,并结合平常表现,对幼儿亲社会行为进行评定。统计分析表明:(1)无论小班还是中班,在家还是在园,女孩的亲社会行为大都要多于男孩,女孩在帮助、他尊指标上显著优于男孩。(2)各种类型亲社会行为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幼儿合作、自尊行为发生率最高,其次是友谊、他尊、自控、分享,最少发生的是帮助、关心。(3)小班儿童在园的帮助、他尊行为显著多于中班儿童;中班儿童在家的分享行为明显多于小班儿童。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