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1篇
教育   3篇
科学研究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1.
一、引言 传统理论认为植物通过根系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向上传输到茎、叶,以保证植物生长.然而,植物直接从大气中吸收水分的相关研究已有过两个世纪的不懈探索,实证了植物地上部分尤其是叶具有直接吸收利用大气水汽的能力,并逆向传输到根部和根际土壤,一些学者称之为“负蒸腾”.该方面工作极少研究植物大气水汽利用的生态水文过程、生理生态机制和水汽利用的定量评估,植物(尤其荒漠植物)对非饱和大气水汽利用的相关研究未见报道,而正是荒漠植物的相关研究更具有生态水文学、生态学的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2.
一、国际流域科学的发展过程 20世纪80年代以前以“管理”为主的流域科学仍然孕育在水科学及其相关科学之中,流域管理主要以水利工程、水电开发、水运等工程管理为主,生态管理处在起步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后,为了应对全球变化,整合人与自然系统,在Charles(1985)出版的《生命之河》(The Living River)之后,许多由“生命之河”相关计划开始的河道恢复、河流生态治理、洪水预报、休闲规划等综合治理计划推动流域生态管理从理念走向实践。  相似文献   
3.
国家目标 胡锦涛主席在全国科技大会讲话强调"要把发展能源、水资源和环境保护技术放在优先位置…."《国家科技纲要》重点领域2"水和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大气水、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的转化机制和优化配置技术、水土资源与农业生产、生态与环境保护的综合优化配置技术,建立不同区域水土资源优化发展的技术预测决策模型."  相似文献   
4.
国家黑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生态成效科学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黑河是我国西北地区第二大内陆河,2001年国家实施了该流域的综合治理工程。文章基于近10年来对黑河流域自然-经济系统水循环、水过程和生态与环境变化研究成果和阶段认识,对生态治理效果及其生态环境影响进行了科学评估。整体上,黑河流域水资源主要受西风带影响,主要产流区为中高山区。近10年和百年是流域器测记录以来和千年尺度上的丰水期,这为流域分水和综合治理提供了有力的水资源保障,而持续增长的社会经济系统水资源需求压力是导致流域中下游和经济发展-生态用水之间矛盾的主要根源。在中游地表水利用量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中游地区社会经济系统用水结构产生显著变化,但地表水资源限制和中游耕地面积持续增加导致局地地下水水位及储量呈减少趋势,且面临枯水期水资源严重超载问题。进入下游的水量接近规划要求,下游水系统和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但还未全面恢复,并存在较大空间异质性;持续增加的由河岸林地开垦而来的耕地,对下游生态与生产用水分配带来更大的压力,下游需要更为精细的水资源时空管理和调控措施。在未来可能面临的枯水期,流域社会-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目标下的水资源管理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