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教育   5篇
科学研究   4篇
各国文化   2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1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鸦片战争后国门大开,许多外国人来到中国这块古老的东方乐土“淘金”。旧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个领域,几乎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和影子。出生于澳大利亚的英国籍人威廉·亨利·端纳,就是其中的一位传奇人物。他活跃于中国政坛整整37年、担任历届权要的高级顾问,历经那个时代的几乎全部政坛风云,和各派势力都打过交道,也曾对统战事业起过作用。革命导师列宁曾把托尔斯泰比作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而经历复杂的端纳也可称为折射旧中国五光十色政治舞台的一面“镜子”。  相似文献   
2.
自鸦片战争后国门洞开,外国邮政机构纷纷把自己的牌子堂而皇之地挂到中国领土上.当时,英国人一手控制了中国海关(英国人赫德在中国任海关总税务司48年).他们得寸进尺,竟然想再控制中国邮政,其理由是"中国没有邮政局".  相似文献   
3.
夏秋之季,中华大地的河湖池泽,处处"清水出芙蓉",令人赏心悦目。莲、荷二者系一物异称。过去都认为它原产印度,但近年运用考古新技术已探明,早在公元前3075年,莲荷已在黄河流域被人们利用,这证明中国也是莲荷的原产地之一。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与莲荷结下了不解之缘,在生活、艺术、宗教等领  相似文献   
4.
于漪老师是我国著名的特级教师,她在半个多世纪的从教生涯中,从最基层的班主任、年级组长做起,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学生思想工作方法,将最差的班、最乱的年级带成了上海市的先进集体。作为上海第二师范学校校长,她提出的"两代师表一起抓,一个心眼为学生",与师生共成长,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她充分发挥骨干示范引领作用,精心培养优秀教师,共"带教"100多名全国各地的青年教师,涌现出一批像程红兵、陈军、谭秩斌、陈爱平、兰保民等一大批全国知名特级教师。  相似文献   
5.
1911年,辛亥革命风起云涌。上海的革命党人也起义响应,攻下高昌庙军械制造局。尽管当时的局势还十分复杂且难以预料,但向往  相似文献   
6.
鸦片战争后,外国人为推销商品、开拓市场而举办的博览会也逐渐被中国人所接受.清朝政府第一次派代表并设立专馆参展的国际博览会,是1876年在美国举办的"费城赛奇公会".由于博览会可以"开风气而劝工商",有益促进工商业发展,清朝两江总督(统辖江苏、安徽、江西3省)端方于1908年奏请朝廷在南京举办"南洋第一次劝业会","以振兴实业,开通民智".清廷批准了奏请,令继任两江总督张人骏为南业劝业会会长,并命各省筹划本省产品参展.  相似文献   
7.
鲁迅先生于1936年写的《且介亭杂文末编》中《三月的租界》一文,批驳狄克(即张春桥)之流对作家田军及其小说的攻击.文中说:“假使‘有人’说,高尔基不该早早不做码头脚夫,否则,他的作品当更好;吉须不该早早逃亡外国,如果坐在希忒拉(即希特勒)的  相似文献   
8.
实施大类招生、大类培养,学生入学时不确定专业,经过一年通识课程和大类平台课程学习,第二年内确认主修专业,这既给学生提供了宽厚的知识基础,又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然而,在大类培养模式下,学生的学业遇到了诸如学习目标不明、专业选择迷茫、学习绩效低下等新问题。本文认为,在大类培养模式下,大学新生学习共同体建设是解决上述学业问题的有效手段。本文通过对新生学习共同体的内涵、类型的分析,提出了加强大类培养模式下新生学习共同体建设的思路和途径机制。  相似文献   
9.
中日艺术交流源远流长。其中,篆刻艺术的交流始于明末清初。忠于明朝的独立、心越两位高僧,义不食清粟而东渡,同时也成为日本篆刻艺术的开山祖师。清末民初,中日两国印人的交往更为频繁。其中近代篆刻家、书画家吴昌硕(1844-1927)在日本篆刻界乃至在整个艺术界影响颇大。吴昌硕初名俊、俊卿,字昌硕、金石,别号位庐、苦铁。他出身寒微,浙江安吉人。清末曾任江苏安东(今涟水县)知县一个月,后寓居上海。他自刻的“一月安东今”印章,以及好友任伯年(1840-1896)为他绘的《酸寒影像》,就是解嘲的写照。他后来之所以名满天下,主…  相似文献   
10.
伴随上海世博会倒计时的指针,人们对其关注日增。由此使人联想百年之前的上世纪之初,即1910年,在南京举办的“第一次南洋劝业会”,既是受世界经济潮流裹胁的中国首次博览会,也是清政府推行“新政”措施的产物,其客观上确实起到以博览会的形式展现中国和南京的作用,堪称中国经济史和南京地方史可资铭记的事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