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教育   1篇
科学研究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本文运用协同学思想,构建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子系统的协同度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基于灰色关联与CRITIC方法而建立的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实证研究上海市2006-2015年间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复合系统的协同化发展水平。结果表明:上海市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子系统有序度呈持续增长趋势,尤其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子系统的有序度在近年来提升显著;而复合产业系统在经历高速发展后,受限于先进制造业的发展瓶颈及产业间多方面深度融合的欠缺,导致两者产业系统在结构与功能上无法进一步有序耦合,产业协同化进程逐渐放缓。  相似文献   
2.
分析NPI模式下委托—代工企业知识共享中的收益和成本,在合作与不合作两种情况下建立两阶段博弈模型,运用纳什均衡理论分析知识共享过程得到均衡解,从而证明当双方知识互补性比较高的前提下,选择合作才能实现高的知识共享率。  相似文献   
3.
基于机器学习和经验模态分解(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EMD)方法,构建一种从海量数据中核心技术识别方法,运用该方法识别出新能源汽车领域20项核心技术与21项潜力技术.之后,运用专利相对优势指标法(Revealed Patent Advantage,RPA)分析我国新能源汽车领域关键技术的布局现状,并与其他国家的技术布局进行对比.结果 表明我国在电池冷却或保持低温技术和车辆电池应用技术领域具有较高的相对技术优势.通过对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的识别与分析,可以全面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为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与战略布局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4.
我国高校学分制的施行尚处探索研究阶段,而西方在此领域已摸索了相当长的时间,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参照西方的做法,导师制在学分制条件下便应运而生。导师制作为学分制下的一种管理模式,对学生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发挥导师制的作用,提高导师工作质量,必须充分调动导师工作的积极性 导师是教书育人的重要岗位,每个教师都有承担这个岗位工作,对学生德、智、体全面负责的责任和义务。那么应如何调动导师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改变以往有些导  相似文献   
5.
首先,通过运用Malmquist指数对上海市2009—2014数据进行纵向分析,测算出上海市创新能力和三大主体创新效率的变化趋势;然后基于BC2模型从横向的角度将上海市的技术创新能力与全国29个省市进行比较分析,系统地反映上海市的技术创新能力在全国的状况。研究结果表明,上海市近年来技术创新能力持续提高;工业企业是其创新的主力军;推动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原因在于技术进步而非技术效率。最后,针对结论提出增强上海市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7.
创新质量决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成败,是解决“卡脖子”问题并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本文从质量视角定义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质量并构建指标体系,以集成电路为例,测度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质量,基于测度结果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探究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质量对实现技术攻关的条件组态和多元路径。结果表明,创新质量中单一条件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作用较弱,而不同条件变量组合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存在两种实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组态路径,即成果质量主导型条件组态和适用性-成果质量协同型条件组态。研究发现,成果质量是实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基础,适用性质量是关键。最后,结合研究结果,提出促进我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针对“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突破”焦点问题,考虑创新过程的动态性特点、关键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以企业和学研机构为博弈主体构建产学研协同模式下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演化博弈模型,系统探讨影响博弈双方合作策略选择的关键因素及其驱动机制,并结合数值仿真揭示各因素变动下协同创新系统的演化轨迹。结果表明:政策激励因素能够促进企业与学研机构协同创新,但不同政策措施的影响效果具有差异;降低合作成本和“搭便车”收益,提升合作收益增量能够促进协同创新;盲目设置过高的创新深度而使研发成功率过低无助于双方合作;企业对学研机构的研发资助、违约金、机会损失和声誉损失以及合理的利益分配系数能够有效抑制中途背叛行为的发生。基于此,提出优化政府政策组合、鼓励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完善体制机制设计等建议,从而为政府科学施策、精准施策,推动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提供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