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科学研究   3篇
  2016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中国能源消费与大气环境响应关系及节能减排对策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邵超峰  张裕芬  鞠美庭  冯银厂  刘伟 《资源科学》2008,30(12):1796-1802
基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能源消费趋势,探讨了我国能源消费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能源利用强度低、结构不合理是引发区域大气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我国能源消费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从能源结构与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污染物排放与大气环境质量两个方面探讨了能源消费与区域大气环境的响应关系,提出了建立社会经济目标(区域规划指标)和环境目标(城市环境质量达标、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约束条件下的能源结构调整与节约思路。同时借鉴国外节能减排措施及经验,针对我国节能减排目标和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绿色金融理念的倡导,促进了天津自贸区在区域协同经济发展和地区化共荣,推进了天津自贸区金融改革和绿色经济的思考。为应对日益严峻的资源消耗、气候变暖、环境污染等问题,发展绿色金融至关重要。在将来的发展中,应加速推进绿色金融战略,更好地促进天津自贸区的发展,探索新形势下的金融改革新方向,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本文首先综述了国外绿色金融的发展现状,介绍了"赤道原则"、绿色金融产品、碳金融和绿色投资的内涵及发展。进而,本文重点介绍了国内绿色金融政策的演变历程。从政策、市场、区位优势等角度为天津自贸区的绿色金融构建提供了发展建议。通过阐述绿色金融对天津自贸区发展的重要作用,系统的介绍了绿色金融对中国整体金融改革以及天津自贸区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3.
中国1996年~2005年能源生态足迹与效率动态测度与分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本文从探求中国能源可持续消费出发,运用生态足迹模型,重点将中国近10年化石能源消费的生态足迹进行了时间序列测度,并将其动态特征融入模型中,进行能源足迹产值、强度以及其带来的生态压力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横向和纵向对比,提出中国未来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分析表明:10年间,煤炭的足迹占据主要地位,1996年占人均总能源足迹的83.4%(0.301 hm2/人),到2005年占77.5%(0.418 hm2/人),整体上呈下降趋势;生产耗能足迹占有很大的比例,从1996年的83.30%(0.30hm2/人)到2005年的85.59%(0.450 hm2/人)整体上呈上升趋势,生活耗能的足迹所占比例则呈整体下降趋势,从1996年的12.75%(0.046 hm2/人)到2005年的10.48%(0.055hm2/人);自1996年起,能源足迹产值呈增加趋势,到2005年为0.33×104美元/hm2,比1996年的0.19×104美元/hm2增加0.14×104美元/hm2,能源足迹强度1996年最高为5.15 hm2/×104美元,最低为2005年3.07 hm2/×104美元;能源足迹对生态系统的压力自1996年到1999年呈下降趋势,1996年压力指数为0.84,到1999年为0.63,从2000年开始便逐渐增加,到2004年超过1,2005年达到1.20。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