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5篇
科学研究   6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发达国家推动绿色能源发展的历程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艳婷  徐利刚 《资源科学》2012,34(10):1855-1863
绿色能源被认为是人类第四次技术革命的突破口,全世界高度关注。近年来我国也积极发展绿色能源,尤其在风能、太阳能等领域的投资快速增加,装机容量迅速增长。我国能源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势头,但绿色能源发展仍面临核心技术欠缺、低端产能过剩等问题。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以来,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长期持续综合运用法律、经济、金融等手段鼓励绿色能源的技术研发、生产和消费,形成了全面支持发展绿色能源的路线图,积累了大量经验,并建立起各自在绿色能源领域的比较优势。本文系统梳理了发达国家推动绿色能源的发展历程和发展状况,展示发达国家绿色能源定位的演化,研究发达国家推动绿色能源发展过程中的典型特征和最新趋势,以期为我国推动绿色能源发展提供借鉴,并与世界发展最新趋势接轨。  相似文献   
2.
3.
4.
能源绿色战略在探讨能源的绿色战略之前,必须明晰能源绿色与绿色能源的关系、绿色战略与节能战略的关系。能源绿色战略不等于绿色能源,可理解为能源在生产、消费过程中的清洁、低碳与可持续,是一种方法与途径,既包括煤、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的绿色化问题,又包括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的绿色化问题。  相似文献   
5.
郑艳婷  马金英  戴荔珠  赵赛 《资源科学》2016,38(10):1948-1961
本文从城市化的角度,认为中国的城市群可以被认为是发生了区域性城市化的地域。并以武汉城市群为案例,分析了其区域性城市化的表现特征及其动力机制。具体表现特征分别为:人口向区域集聚的趋势初显;区域性的非农就业转化特征明显;区域城市化水平提升,城乡建设用地在区域范围内扩张。进一步的动力机制分析发现,这一区域城市化过程的动力分别为:内驱力主导下的经济快速增长、开发区引领下重工业为主的经济结构转化、以及明显改善的交通运输条件带动下节点区域的工业增长。基于固定效用模型的进一步研究发现,不同于外资促动下的沿海地区城市群发展,武汉城市群的经济增长更主要的是受国内力量驱动,而其原乡村地区的城乡转化则主要受地方经济发展、交通通讯条件改善和出口增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由于世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活动的日益频繁,社会对高校非英语专业毕业生的英语口语水平越来越高。而大学毕业生经过从中学到大学的英语学习,大部分仍不具备实用的英语交际能力,尤其是口语交际能力,这是非常令人遗憾的。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走向世界步伐的越来越快,仅仅有英语基本的阅读能力,已经远远满足不了工作、学习和生活的需要。基于这种情况,大学英语教师应帮助非英语专业学生真正找到英语口语提高的有效方法。本文就如何克服大学生英语学习障碍,找到提高英语口语水平的方法提出几点切实有效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2008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提出“全球绿色新政”(Global Green New Deal),公布‘全球绿色新政政策概要》报告(A Global Green NewDeal),详细阐述了“全球绿色新政”的六大内容。2009年,美国政府开始推行包括应对气候变化、开发新能源、节能增效等方面的“绿色新政”,并强调美国必须进行全面改革,实行绿色经济(Green Economy)。  相似文献   
8.
《元诗别裁集》是一部影响深广的清代元诗选本,受其主编姚培谦的交游、藏书、治学等因素的影响,此书在编撰过程中对顾嗣立《元诗选》多有借鉴。而两者之间的这种选源关系,在诗人诗作的选录范围、编排顺序、删改情况等方面都有具体而微的呈现。  相似文献   
9.
碳排放权是《京都议定书》催生的一种新型权利,但学界对碳排放权的权利属性仍存在争议,衍生出诸如“行政规制权说”“发展权说”“环境权说”“用益物权说”等不同观点。明确碳排放权法律属性对保障、规范和发展碳交易制度具有积极意义。基于物权法规范解释的角度、对环境公益与碳排放权持有者私益的平衡以及域外国家实践的有益参考,碳排放权应定位为用益物权。如此,方能实现有效化解碳排放权交易纠纷,推动“双碳”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0.
企业是经济空间的重要主体,其区位选择影响着大区域的空间分布态势,更直接影响区域的竞争力。以承接产业转移的长江中游四省为研究区域,以区域内1999-2013年新增制造业企业为研究对象,采用全局空间自相关与核密度分析刻画制造业企业的空间重构格局,并借助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考察影响新增企业选址的核心区位要素。结果表明:第一,1998-2013年间,长江中游地区制造业整体上呈现分散分布的空间格局,其中,2008年前有向着城市群集聚的态势,2008年后则向边远市辖区扩散;第二,2008年前,长江中游地区制造业企业布局受到地方劳动力数量是否充足的因素影响;2008年后,地区政府补贴的多少开始影响企业的区位选择。虽然地方化经济作为集聚力量一直影响着企业的区位选择,但是,劳动力因素以及政策因素都是企业区位分布的分散因素,因而,企业无需集中向特定地区周围,城市化经济的作用受限。最终导致长江中游地区的制造业企业在空间上分散分布在各区县。这与需要应对不确定的全球化竞争和联结全球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节点的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大范围高密度集聚形成了典型的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