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教育   3篇
科学研究   1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4年   2篇
  201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1.
亨伯特、奎尔蒂两个着了魔的猎人。洛丽塔,一个充满挑逗性、妩媚、早熟的女孩,猎人眼中的猎物。他们带着欲望与嫉妒的旅行,更像一场黑暗心灵的流亡。三个人,各有所取、各有所爱。最终,猎人的失败,彰显了无尽欲望的可怕。  相似文献   
2.
教材是教育教学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媒介。从教材出版的角度研析20世纪三四十年代《西南联大国文选》和《部定大学国文选》两种大学国文教材的编写过程及具体内容,探讨围绕其展开的有关大学国文教材价值取向的论争博弈,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后者的“复古”倾向,扭转学界对这部教材的一贯看法。一方面,教材承担着知识再生产的重要价值,古文更为成熟,适合用作范本;另一方面,战争频仍之际,《部定大学国文选》解决了教材短缺、选讲不一等问题,为延续中华文脉、统一思想提供了物质支撑。近代大学国文教材的编选出版及其意义影响,对当今我国大学语文教材改革和创新也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3.
赵洪星  郭清杨 《科教文汇》2014,(23):183-183
《三峡》是《水经注》中的一段文字,虽只有一百五十多字,却写出了“七百里”三峡的万千气象。在《三峡》这一课中,老师在课堂中的教学目标主要有落实字、词等基础知识;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悟三峡之美,提升审美情趣。然而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审美情趣这一目标的达成缺乏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郭清杨 《文教资料》2014,(12):10-12,27
余华新作《第七天》自问世以来就引起巨大争议,读者褒贬不一。透过丑陋现实直达人间温暖、给人生存下去的希望是余华小说一直不变的特色。《第七天》以亡灵杨飞的视角展开对当下中国社会与普通人生存境况的体察,展现了生活的荒诞与生存的绝望感;作为象征的“死无葬身之地”却昭示了亡灵的永生,表达了对美好人性的呼唤。由此,绝望与温情在叙述中得到统一,表现了《第七天》爱的主题。  相似文献   
5.
在国家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大背景下,传统文化教材出版得到迅速发展。本文从编辑角度出发,从中小学传统文化教材的内容、结构、细节以及教材课程的实践方面,对调研和开发教材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做出总结,并针对新时代中小学传统文化教材的可持续性发展提出四点启示:扩大教材内容的视野,统一教材结构,出版单位积极承担教材培训的责任,在传统文化教材开发与数字出版的融合中真正实现传统文化教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6.
余华新作《第七天》一出版就引起了巨大的争议,批评之声不绝于耳,然而《第七天》从亡灵的视角为读者展现了一个当下的中国,其创作与以往长篇小说相比有很多新的变化,余华摒弃了童年视角,着重对当下现实生活进行抒写,还创造了"骨骼人"的新的美学形象。站在现实世界的倒影下直抵荒诞,余华直面现实的勇气值得赞赏。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