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0篇
教育   36篇
科学研究   6篇
综合类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制动器结构对汽车制动跑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分析鼓式制动器的结构和制动效能入手,探讨如何提高轻中型汽车制动稳定性,提出以浮蹄式制动器代替销蹄式制动器,以消除汽车制动跑偏现象。  相似文献   
2.
耿海艳  陈友庆 《文教资料》2011,(33):164-165
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具有以下特点:孤独感高于非留守儿童;留守小学生的孤独感随着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留守中学生的孤独感体验强;与父母的分离对女生的影响更大;双亲外出的留守儿童孤独感最强。关注留守儿童,既需要父母多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又需要学校加强对他们的情感教育,更需要帮助他们自我成长。  相似文献   
3.
陈友庆 《天津教育》2002,(12):23-25
小学生的从众是指小学生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使自己在观念和行为上改变初衷,而向与大多数同学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在教育实践中,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些平时表现较好的学生,也会跟着其他同学干出违反校纪、班规的事,甚至会有不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事发之后,他们也说不清为啥会跟在别人后面那样做。这便是从众心理的一种表现。当然,由于一些好学生的表率示范作用,也会激发其他同学的模仿行为,从而促进了集体目标实现和个人目标的实现。可见,小学生的从众心理应该在学校,特别是班集体教育中引起足够的重视。一、小学生从…  相似文献   
4.
5.
对儿童分类能力研究中实验材料的发展、刺激呈现方式的发展、分类方式的发展和分类能力评价指标的发展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回顾。同时指出改进方法,把分类研究成果用于儿童智力开发将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学前儿童情绪表征认知发展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故事叙述并辅以图片展示的形式,考察了72名3~5岁儿童理解人的外在情绪表现与其内在心理状态的关系。结果显示:3~5岁儿童对外在情绪表现与内在心理体验间关系的理解没有年龄差异,都还没有真正把握外在情绪表现和内在心理体验复杂关系的实质;3~5岁儿童对复杂性不同的外在情绪表征与内在心理感受不一致的情境的认识也不同,3~5岁儿童对情绪表征问题的理解性别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在进行内燃机凸轮测缓时,配气相位及凸轮缓冲段型线很难测准,本文从误差理论及物理方法出发,应用最小二乘法原理,从理论上论述了精确确定配气相位和缓冲段型线的方法,并对误差分析和测量凸轮最优步长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8.
9.
该研究采用自编的《内隐人格理论调查问卷》和"白谎测验材料",考察大学生的内隐人格理论与心理理论的关系,以及特质性质与心理理论的关系。结果表明:1)大学生的内隐人格理论存在实体观的趋势;2)相比弱实体观者,强实体观者对消极特质人物的行为解释存在显著的"特质判断倾向",对积极特质人物的行为解释则不存在"特质判断倾向";3)在推测、解释他人行为时,强实体观者比弱实体观者更加关注或强调某种心理状态;4)无论是强实体观者还是弱实体观者都对积极特质人物的行为解释更多地使用了"利他动机归因",而且都强调"利他动机"对行为的影响,而对消极特质人物均更多地使用"稳定特质归因"。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不同情绪状态(即积极情绪、中性情绪和消极情绪状态)对禀赋效应的影响,该文以某一高校90名本科生为调查对象,采用3(情绪类型:积极情绪、中性情绪、消极情绪)×2(禀赋状态:赋予杯子、未赋予杯子)被试间设计,因变量为对杯子的估价,得出以下结论:1、积极情绪状态下,卖方对杯子的估价要显著高于买方的估价,即存在所谓的禀赋效应。中性情绪状态下也存在禀赋效应,但相对较弱。2、消极情绪状态下,买卖双方对杯子估价相同或相近,即禀赋效应消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