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6篇
科学研究   15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国阶 《资源科学》1985,7(4):22-28
一 四川是水利资源丰富的省份。全省共有大小河流1300多条,其中长江流域面积占97%。全省多年平均径流深533.3毫米,水资源总量约为3131亿立方米,每人平均水量约3125立方米。全省182个县,位于沿江的就有175个,占总数的96%。它们取水于斯,排水于斯,受水之利而置城镇,也受水之害而设防。此外,全省还有可开发水能9166万千瓦,占全国总量1/4以上,可通航河流100多条,里程8200公里。可见,水利对于四川的国计民生,至关重要。 四川省在水资源的利用上是有成绩的。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历时数千年,长兴不  相似文献   
2.
论“通才”     
“通才”,以其新颍、独特的风格,出现在人才群丛中。通才的社会作用和地位,开始引起人们的重视,培养通才的呼声正在高涨。时代需要通才,时代孕育着通才。  相似文献   
3.
川江河谷准南亚热带农业的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国阶 《资源科学》1986,8(4):52-59
本文所指范围东起四川省巫山县,西至宜宾县,但仅包括长江上游沿岸海拔400m以下的地带。东西起迄大致相当于川江河段。故简称为川江河谷地带。它成狭带状随川江及其支流蜿蜒于两侧山地、丘陵之间,是我国中纬度地区难得的一块准南亚热带宝地,具有发展南亚热带大农业的优越条件。  相似文献   
4.
川西盆周山地是长江流域的重要生态屏障,是长江水源保护区,拥有土地资源、水能资源、生物资源、旅游资源等可再生资源的突出优势。其发展战略应避开资源开发与环境的冲突,以可再生资源的持续利用为中心,选择既发展经济又促进生态建设的生态农业,绿色食品,生态旅游业,水电业,天然药物加工业等为主导产业,同时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搞好水土保持和荒山绿化。  相似文献   
5.
对中国山区发展战略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山区在全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但其发展严重滞后,是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主要“贡献者”。当前山区发展面临着开发与生态保护、山区聚落与现代进程不适应、山区开发成本高效益低、传统惰性大的挑战。中国山区发展需要制定综合的发展战略规划,需要有更详细的生态功能区划,需要探索山区工业化的特殊道路,并对山区聚落进行重构。  相似文献   
6.
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和影响和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相似文献   
7.
陈国阶 《资源科学》1990,12(3):46-51
米易县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即横断山区的中段东侧。雅砻江和安宁河从北向南流贯该县,并交汇于该县南部。其中安宁河流经县境河段76km,流域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66%。由河谷向两侧山体,海拔由980m上升至2500m以上,最高峰达3447m。相应地自然景观呈明显的垂直变化,即由河谷的南亚热带逐步向中亚热带、北亚热带、暖温带乃至中温带过渡。因此,是发展立体大农业的理想之地。其中,海拔1500m以下总称为河谷地带,主要由狭小的冲积平  相似文献   
8.
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和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较详细地讨论了三峡工程将对生态与环境带来的各种影响,并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9.
中国山区近年发展态势与战略展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山区经济近年得到较大发展,但总体上仍大大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平原县好于丘陵县,丘陵县好于山区县的基本格局没有改变。但山区内部分化较大,山区内部出现巨大的区域差异,山区内部产业结构也出现重大变化.第二产业的主导地位日渐显现。未来20—30年,山区有望呈现总人口减少、享受工业化成果、农业实现产业化、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成为全国生态旅游胜地和生态安全屏障。制定全国山区总体发展战略意义重大,时不我待。  相似文献   
10.
论人居安全及其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汶川大地震不仅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也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产生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灾后恢复和重建把人居安全作为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但对于什么是人居安全,如何实现人居安全,尚存在理论和实践上的不足。为此,我们对人居安全涵义及构建方略进行了探讨,以期对人居安全的关注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