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科学研究   24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顾子筠  谢远景 《科学中国人》2007,(2):144-144,F0003
绿色戎装,成了他军旅生涯的生命之帆,带着他开始了追逐梦想的远航。在飞扬的旗帜下,你可以看得见那拳拳报国之心;在枪盾林立中,你能够听得到热血男儿雄壮激昂的铿锵誓言。  相似文献   
2.
月球探测 推动科学的创新与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广袤深邃的宇宙,明月悬挂。从远古的蛮荒岁月到现代的科技文明社会,她见证着人类发展的每一步。百年寻梦,千年憧憬,从朦胧,到清晰;从顶礼膜拜,到冷静审视。不断地与大自然奋争搏斗,不断地接近真理的终极,月亮,终于走下了虚幻的神坛,成为人类遥远而亲密的朋友。翘首仰望,秉烛话月;飞出地球,遨游太空……当前,探索月球,开发月球资源,建立月球基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政治意义,已成为世界航天活动的必然趋势和竞争热点。我国在发展人造地球卫星和实施载人航天工程之后,与时俱进,适时开展以月球探测为主的深空探测。月球探测将成为我国空间科学和空间技术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在2006年第12期杂志的本期焦点栏目中,我们跟随着专家的视线感知着月球,揭开混沌,还以澄明。这里,请继续与我们学海漫步,体会并思考,回顾与展望——人类探月那一个个历史性时刻,中国“嫦娥工程”的划时代意义与各个阶段任务……月球探测,有力地推动了科学的创新与发展,为人类创造着无穷的福祉。  相似文献   
3.
那段宜晴宜雨的来时路,那些掌灯摆渡的师者,那经由半个世纪打磨锻造的风华光泽……都来自于一百多年前中国秀才和西方牧师的一次偶然交谈……  相似文献   
4.
杨叔子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机械工程专家、教育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博士后流动站评议组成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副理事长,高等学校机械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原华中理工大学校长,现任华中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的兼职教授或名誉教授。  相似文献   
5.
播下一种思想,你将收获一个动作;播下一个动作,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多年前,从步入大学的那一刻起,杨旭就朦胧地感受到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在支配着他,发奋学习,积累成材,领悟到“岁月洗净铅华,时光不蚀真金”的回归学问之道。从同济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公共卫生专业毕业获医学学士学位后,杨旭又在本校攻读研究生,获得硕士  相似文献   
6.
纵然,大自然具有巨大的力量,管治着、命令着万物的生存。然而,人类却凭借其无限的思想和发明的能量,凌驾于天地之上,与大自然同参造化之功。2003年,一直难圆的中华飞天梦,几经波折,终于在“神箭”专家黄春平的手中变成了现实……  相似文献   
7.
如钢的坚定,如钢的沉稳,如钢的伟岸,在韧性与刚性的人生中,他——赵振业教授,洞察着自然界的奥秘,体会着创造的快乐,为航空材米斗的未来发展燃烧着自己的能量。  相似文献   
8.
顾子筠 《科学中国人》2006,(12):124-124
朱荫昌江苏省血吸虫病、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研究员,江苏省寄生虫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主任,江苏省“135工程”寄生虫病学重点学科带头人,南京医科大学博士生导师,卫生部血吸虫病专家咨询委员会顾问,中国地方病协会血吸虫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常务副  相似文献   
9.
旧时沪上,曾有这样一所著名的高等学府——她,吟诵着“光与真理”的老歌;她,享有着“东方哈佛”、“外交人才的养成所”的美誉;她,沉淀着岁月的记忆碎片,散发出窖藏美酒的阵阵醇香……她,就是当年的上海圣约翰大学。圣约翰大学是美国圣公会在上海创办的一所教会大学,是全国成立最早的教会大学之一,也是上海历史最为悠久的一所高等学府。其英文校训为“Lightand Truth”(光与真理),后加上孔子名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历史学家罗苏文曾指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领域,出现过3种模式,有同文馆模式,圣约翰模式,国立大学模式。其中圣约翰模式是最早出现的、属于新文化范畴的大学模式。它对恪守中体西用宗旨的同文馆模式是一次否定,对民国期间问世的国立大学模式的成型,具有先导与示范的作用,充当了中国教育近代化进程中推陈出新的中间一环。  相似文献   
10.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锦绣繁华的上海,巍巍然屹立着一所历史悠久的著名学府——同济大学。从只有33名学生的德文医学堂,到今天二十多万校友遍布世界各地的全国重点大学;从只有3名德籍教师上课,到以众多两院院士领衔的庞大师资队伍。同济,那深厚而独特的历史积淀,那默铭沿袭的文脉精髓通过物质和非物质的形式代代传播,成为独特的品行、气质与精神。同窗求索,济愚扶弱;同心同德,济人济世——这正是同济大学的精神底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