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教育   1篇
各国文化   2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1.
伍晓明 《中国文化》2010,(2):121-124,125-135
<正>一传统政治话语中的"父母"与"赤子"之喻在中国传统中,视天与人之关系如父母与子女是一流行观念。①此父母—子女关系又由"天之子"为中介而具体地实现为一种"天子—子民"的政治制度。天被认为将其作父母的责任具体地转授于天之子,所以天之子即是天下全体之人—民的父母。②而作为天下全体之人民的父母,天之子即应为人民负起如父母对子女所负之责任。在传统经典中,此责任即被直接规定为:"作民父母"。《尚书·泰誓上》云:"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亶聪明作元后。元后作民父母。"所谓"元后"即民之大君也。  相似文献   
2.
伍晓明 《现代语文》2010,(3):98-100
在湘西吉首乾州、泸溪浦市、凤凰等地,存在着一种极为古老独特的语言形式,用四个字组成一个词组,只说出前三字,而将语末之词隐而不言,让听者猜度。若干隐字组成语言,以曲折的方式表达语意。这种语言现象,湘西人称之为"斩言辞"。  相似文献   
3.
妄想、自恋、忧郁与献身─—20世纪中国个人/自我的诞生与死亡正如对我们的思想的考古研究所表明的,人只是晚近的一个发明,而且可能是一个已经接近其终点的发明。福科:《事物的秩序》①伍晓明鲁迅在《狂人日记》中描写了一个为迫害妄想所折磨的狂人。他不仅在现实生...  相似文献   
4.
"爱人"是人们讨论"仁"这一重要概念的意义时所最常引用的孔子的说法.然而,"爱人"这一表述的意义其实并非如此一目了然.本文从分析"爱人"这一表述中"爱"的涵义开始,以期接近孔子的"仁者爱人"这一表述的意义.首先,"爱人"之"爱"被区别于带有强烈欲望色彩的"好".其次,本文分析了汉语中的"爱"与"惜"在意义上的内在联系.这些语义分析指向本文所欲阐明的基本论点,即孔子的"爱人"应该被理解为对于人--对于他人或者他者--的根本关切.本文进而又分析了作为伦理命令的"爱人"与成为伦理主体之间的关系,孔子的"爱人"与康德的"互爱",以及为什么孔子的仁能在宋明儒学思想家那里发展为一个本体论意义上的概念.本文最后试图指出,仁的意义不在于与天地万物成为"一体",而在于看护一个始终让他人作为他人而存在的人我之"间".  相似文献   
5.
仁与他者:再论传统文化的解读——回应江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莱维纳斯则说.胡塞尔所说的每一思想活动皆必包含的某些不为其自知的天真幼稚.只能由“另一个”哲学家——一个他者——来批判。当然,后者本身的问题也仍需要另一个他者来指出。“哲学因此而挑起了哲学家  相似文献   
6.
《论语》中的"论辩"与孔子对言的态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西方传统中对论辩或论争的研究为参照,考察<论语>中孔子对于言的态度以及对论辩的态度,并分析<论语>中的某些言语方式所蕴含的哲学意义.这一研究将为中西思想传统中的哲学论辩比较研究提供必要基础.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