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教育   15篇
各国文化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近代广州风习民情演变的若干态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清末民初广州风习民情的演变主要受着三个方面的影响 :一是西风东渐对民众生活的影响 ,二是政治变革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三是商业发展和社会动荡对传统道德习俗的冲击。风习民情的变化有趋于善和恶两个方面 ,有文明进步和野蛮落后两个方向 ,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复杂多样的发展态势 ;而挣脱封建思想意识的枷锁 ,释放人性欲望 ,追求平等自由 ,则是一条鲜明的主线。  相似文献   
2.
清末民初,财政问题与政权更迭、国家危亡紧密相连,“理财救亡”一时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不少志士仁人为此呕心沥血,思想成果斐然可观。本文选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思想加以叙述分析,以期从中汲取对今天仍有意义的东西。  相似文献   
3.
鸦片战争前三百年间,澳门是中国领土上唯一没有对外关闭且特许外国人居住的地方.它不但是西方文化进入中国的最初入口,而且是中西文化共生共存的奇异之区.本文从宗教、风俗习惯、建筑音乐绘画、科学技术、语言文字等方面描述了澳门多元文化的历史形态.  相似文献   
4.
张謇(1853——1926)字季直,号啬庵,江苏南通人,中国近代教育家.在近代废科举、兴学校的历史进步潮流之中,他以卓有成效的办学活动著称于世,并因此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他的办学活动和教育思想,曾经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为救国而办教育张謇在他二、三十年的办学过程中,对教育的作用、目的和任务不断有所阐述.综合起  相似文献   
5.
辛亥革命与实业救国思潮的高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业救国思潮是中国近代进步的社会思潮之一,它在辛亥革命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本文从三个方面探究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实业救国思潮发展的直接关系,提出经济立法思想、理财救亡论、发达国家资本论、保护主义与开放主义,是辛亥后实业救国思潮的主流.这一时期的思想成果极大地影响着中国后来工业发展的方向、道路与模式.  相似文献   
6.
郑观应是中国近代名的改革思想家,他以世界的眼光审视中西化,把两种化置于平等地位,他对中西两种化的态度,总的倾向是中西融合而不是中西冲突和对抗。他认为西方化“由外而归中”,与中国化相融合可生成一种“本末具、虚实备、理与数合、物与理融”的新化。郑观应的“仿泰西,复三代之法”重点在于引进西方化,因为西法是具体而详实可行的,在代之法是遥远而含糊的。可以说,郑观应对西方化持全方位多层次的开放吸取的积极态度。是近代中国最重要的西学东渐的先驱区人物之一。  相似文献   
7.
对于梁启超的社会主义观,以往学术界存在一些误解.本文通过全面的考察,指出梁启超是近代中国较早注意和研究社会主义的先驱之一,他对社会主义持肯定和赞成的态度,对社会主义学理的把握比同时代很多中国人更为准确,对中国如何走社会主义道路也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梁启超关于“社会主义若专注分配而忘却生产,则其运动可谓毫无意义”的观点对今天仍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8.
鸦片战争前夕的1834年,在广州发生了一起中、英两国之间的外交冲突事件——律劳卑入粤事件.律劳卑来华负有叩开中国大门的使命,是英国多次试探用和平的外交方式取得对华贸易自由权的继续,也是最后一次尝试的失败.这次失败使英国坚信,中国的大门非用暴力不能打开.律劳卑事件是鸦片战争前夜中英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对于这个事件的评述,过去往往只强调英国蓄意挑起事端,制造紧张局势,逼清政府让步,从而扩大在华利益的一面,而对当时清政府在对外关系上所持的闭关思想和僵化政策,一笔带过,甚至忽略不提.其实,清政府的态度和做法对激化中英矛盾冲突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并且显然不利于中国对外的正常开放.因史学界对后一方面的探究尚少,本文试作一粗浅分析,以期从这一历史事件中取得更多的启发.  相似文献   
9.
近读鲍绍林先生《明的憧憬》,引起我对于化全球化的一些遐想。全球化是目前人们谈论得比较多的话题,人们对于全球化有各种见解:有的说全球经济可以一体化,化不可能一体化;有的说化一体化是事物发展的必然,因为全球化不是一个纯经济性质的运动,而是一个综合的运动,是一个通过经济扩张而推行西方政治理念和化价值的历史过程,这些争论和分歧确实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0.
迄今为止,学术界在阐述戊戌维新运动这段历史时,往往把它说成是代表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利益的改良主义的政治运动.我们认为,这是不够确切的.戊戌运动的阶级基础,是正在由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向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转化中的人物.当时他们在转变中,直到戊戌变法失败后,他们才转变完成.因而,在变法的过程中,始终表现了这种转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