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教育   5篇
各国文化   8篇
  2019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1998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归去来兮辞序》是研究陶渊明请令彭泽前后仕农生活的重要文献,涉及到陶渊明行实的一些重要问题,如请令彭泽前的生活状况、“诸侯以惠爱为德”的“诸侯”究竟指谁、陶渊明为令彭泽时是否得到了“公田之利”等问题,序文虽有交代,但因读者的理解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对上述问题的看法也就存在着较大分歧。文章结合陶渊明诗文及有关文献,对上述三个问题作了辨证,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2.
卫绍生 《寻根》2009,(4):4-8
“阴阳”一词最早出自《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之谓神”等说法,让人们对阴阳有了初步的认识。它和“道”、“神”等抽象概念紧密相连,毫无疑问属于形而上的范畴,或者说属于抽象的理论或理念;“五行”之说最早见于(《尚书·洪范》,为洪范九畴之首,所谓“初一日五行”,指的是水、火、木、金、土这五种构成世间万事万物的基本要素,它同样是对社会与自然的一种抽象概括。到了战国时期,邹衍、邹夷总结此前出现的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将阴阳与五行合而为一,创立了阴阳学派,成为中国文化史上最具影响的学说之一。  相似文献   
3.
卫绍生 《寻根》2010,(5):12-18
<正>随着安阳西高穴曹操墓的发掘和电视剧《三国》的播出,曹操再一次隆重地走进了人们的视野。有关专家学者在评论曹操这一历史人物或屏幕艺术形象时,常常会说《三国志》中的曹操如何如何,并以之与西高穴曹操墓中的曹操和电视剧中的曹操进行对比。其实,《三国志》中记载的曹操并不是最早的曹操形象,最早的曹操形象出现在王粲的《英雄记》中。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城西南)人,"建安七子"之一。建安十三  相似文献   
4.
卫绍生 《寻根》2007,(3):108-111
“七”是除诗歌之外唯一一种以数字命名的文体。它发轫于西汉,成熟于东汉,盛行于魏晋南北朝。隋唐以后,七体虽风光不再,但亦是代有作者,且偶见名篇。《文选》、《文苑英华》等大型文学总集,《艺文类聚》、《渊鉴类函》等大型类书,《文心雕龙》、《文章辨体》等涉及文体论的著作,都把“七”单独列为一体。  相似文献   
5.
一、宋元之前的泛戏剧倾向在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中,人们习惯把各种游戏性、娱乐性的技艺泛称作“戏”或“剧”,故有角抵戏、百戏、参军戏、杂戏、杂剧等诸多说法。但在何为戏剧这一根本问题上,宋元之前並没有形成共同的或比较一致的看法。人们关于戏剧的种种认识,都带有明显的泛戏剧倾  相似文献   
6.
卫绍生 《寻根》2005,(5):88-92
魏晋文体论兴起之后,对诗歌体式的探讨就成为诗歌理论家关注的一项重要内容。认真梳理各家对诗歌体式的探讨,不难发现,在各体古典诗歌的起源问题上,大抵存在着两种倾向:一是以零星出现的散句为依据追溯诗歌体式的起源,一是以出现较为完整的诗歌体式为依据论述各体诗歌的起源。现今所能见到的六言诗起源诸说,大抵也表现为上述两种情况。  相似文献   
7.
正"乡贤",这一古老的称呼已经淡出人们的视野很久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乡贤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中共中央、国务院2015年颁布的《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创新乡贤文化,弘扬善行义举,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和凝聚各方人士支持家乡建设,传承乡村文明"。在中共中央、国务院的  相似文献   
8.
除曹氏父子和蔡琰而外,建安时代较有成就的作家当推以王粲为首的建安七子。建安时代最有成就的作家曹植曾给王粲等人的文学创作以高度的评价,有所谓“仲宣(王粲)独步于汉南,孔璋(陈琳)鹰扬于河朔,  相似文献   
9.
卫绍生 《寻根》2009,(3):104-107
2008年10月,笔者借到修武参加竹林七贤国际研讨会的机会,顺便去位于修武县北10公里处的汉献帝陵凭吊了一番。时值深秋,久废不修的陵墓,在瑟瑟秋风中,显得是那么荒凉。冢上丛生的杂木,由于季节的关系,已是枝叶凋零。四周有几株柏树,枝枝丫丫,歪斜不整,在杂木的映衬下,骤减了几分葱郁,越发显得苍黄。倒是荒冢周围的一片农田,麦芽刚刚钻出浮土,细细的,嫩嫩的,直挺挺地向上而立,显示出顽强而旺盛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0.
卫绍生 《寻根》2013,(5):4-10
黄帝是一个传说式的人物。在成为中华文化的象征之前,黄帝出现在各种传说中;在成为中华文化的象征之后,黄帝仍然活化在各种传说中。自先秦以来,有关黄帝的传说多种多样,形成了不同的传说系统。认真梳理不难发现,黄帝传说至少有三个既相互联系又完全不同的系统。三个系统的出现不仅有先后之分,而且内容互为补充,事迹互为印证,使黄帝传说更为丰富多彩,黄帝形象更为栩栩如生,黄帝文化影响力更为巨大深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