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教育   5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1篇
综合类   3篇
  202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1.
曹洞宗禅诗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禅宗五家中,曹洞宗宗风绵密,其禅诗向来被视为晦涩难解、如天书哑谜。从其哲学的核心正偏回互理论入手,对曹洞宗禅诗文本解码,可发现曹洞宗禅诗由以体用为主的两大意象序列组成,形成了一个绵整严密的象喻体系。曹洞宗由此两组意象序列的回互,启迪参禅者进入禅悟体验,由此形成了曹洞宗禅诗独特的美感特质  相似文献   
2.
禅诗审美境界论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禅宗诗歌表达独特的禅悟体验,其审美境界的范型是一切现成现量境、水月相忘如如境、珠光交映圆融境、任运随缘日用境。现量境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如如境能所双亡,色相俱泯;圆融境珠光交映,重重无尽;日用境饥餐困眠,脱落身心。体证禅诗审美境界,对建构21世纪中国禅诗研究学、整合传统诗学的境界论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金刚经》的精髓及其人文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刚经>是对中国文化影响最大的佛经之一,"金刚般若",象征般若智慧如同金刚,锐利无当,能够摧毁一切,它的特点刚般若的特点在于破除.其破相破空破佛法,无住生心不染尘的大智慧、大境界,不仅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了活化因子,而且对现代人也有着诸多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4.
沩仰宗是禅宗五家七宗中的一个重要流派。沩仰宗禅诗研究的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注仰宗禅诗的特色是:无心是产宗风生发于啐啄同时、能所双记、一超直入、日用是道、声色俱泯的美感特质;体用一如的宗风生发了回归人位、体用双彰、相即自在的美感特质。探讨沩仰诗的禅悟内涵和美感特质,透视潜蕴其中的佛心、禅韵、诗情,对建构21世纪中国禅诗研究学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吴言生 《河东学刊》1999,17(6):9-10
临济宗颂古诗以汾阳善昭的《颂古百则》为代表,采取再现公案,平铺直叙的表达方式,文学平实枯淡,但其首创颂古体制,奠定颂古雏型之功实不可没。经由其后继者的努力,将铺叙公案式的颂古,向造境含蓄,词藻华瞻的方向发展,雪窦正是在汲取善昭等人经验的基础上,将颂古推向禅文学的巅峰。  相似文献   
6.
唐代禅诗是唐诗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中国古典诗歌史上一笔丰厚的文化遗存,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高华的审美境界、优美的文学表现,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唐代禅诗研究一直以来是学界研究的热点和难点,现有的研究成果颇为丰富,但研究者聚焦的对象大多是文人的禅诗,尤其是名家、名篇个案研究,并且研究方法常着眼于语言文字、艺术技巧、审美境界的纯文学层面的研究,而感悟境界方面即"切玉刀"方面的研究则较少涉及.  相似文献   
7.
禅宗公案孤立地看,具有突发性、随机性,于剿绝情识中呈显着灵性的感悟;宏观地看,具有指义性、确定性,于肌理稳密中彰显着般若智光,组成了一个庞大严整的象征体系。这些公案与吟咏它们的颂古结合起来,形成了禅宗公案颂古象征体系。通过对雪窦《颂古百则》和圆悟《碧岩录》的考察,我们发现,禅宗公案颂古表征着本心论、迷失论、开悟论、境界论。本心论揭示自性澄明超越的浑融特征,迷失论反思悖离浑融导致自性沉迷的缘由,开悟论提示消解二元对待回归于浑融澄明的方法,境界论标举悟者生命清明澄澈的高华情境。揭示禅宗公案颂古体系,阐释其禅悟内涵、运思特质、取象方式、美感质性,对拓开中国禅学、诗学研究新天地,建构21世纪禅悟诗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杨岐宗以坐断千差、超越对立和立处皆真、触目菩提为其禅学感悟特质。诗禅一如,禅学感悟特质亦即诗学美感特质。杨岐宗将禅学感悟与诗意感动打成一片,由此产生了机趣盎然的公案机锋、禅诗禅偈。本文观照杨岐宗禅学、诗学感悟特质,破译其禅诗的象喻指义,为研究中国禅宗史、诗歌史提供新视角。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地面辐射采暖的优势及安装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0.
临济宗宗纲待表达了对“三立三要”、“四料简”、“四喝”、“四服用”的诗禅感悟,用活句而不用死语,通过意象组合的对峙性、姚宕性、空灵性,展示了起妙灵动的诗禅感悟境象,具有意义多元、朦胧奇谲、超越智解的质性,脱罗笼,出窠臼,突破了思维定势,契入超悟的前语言境域,体现了诗禅一如的美学范式。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