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教育   20篇
各国文化   1篇
文化理论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20年代保守知识分子在新文化激进反传统所造成的价值迷失与欧战所引发的西方文化危机面前,通过<东方杂志>、<国故>、<学衡>等阵地,努力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现代性转换.他们对中西文化抱有宽容的心态,企求创造出以中国传统为本,融汇西方精髓的新文化.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以吴宓为代表的学衡派.20年代保守知识分子与激进知识分子、自由知识分子三派互动、多元发展,积极寻找中国文化自己的归宿.  相似文献   
2.
对于如何解题,G·波利亚曾说过,解题的成功要靠正确的转化.化归思想是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那些有待解决或难以解决的问题转化为已经解决或容易解决的问题来解决的一种数学思想方法.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是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过程,其重要的特点是思维的变通性和流畅性.当我们接触的问题难以入手  相似文献   
3.
一篇佳作,是一位巧匠精雕细琢而成的精美的工艺品,是一位大师成竹在胸挥洒泼就的美术画。自古以来,一篇篇锦绣之作成就了多少读书人的富贵荣华之梦,在应试教育主宰的今天,它依然是令人叹为观止倾心以慕的偶像。然而能拥有它的从来都是凤毛麟角,如何使学子们多少消除些心中的缺憾呢?笔者在探索中愈益觉得,须形神兼修,方能撰出美文。一、以愉悦之心面之情绪对行为的制约效应人所共知,在作文时,不良心理情绪的约束,阻碍尤为明显。精神是可以振作起来的,兴趣是可以激发出来的。当学生一见作文本就发出哀叹时,显然须花一番努力驱散愁云,让灿烂的…  相似文献   
4.
函数的极值是导数应用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就求解函数的极值的步骤和具体运用作一阐述,希望能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5.
德育课教学要贴近学生的年龄特征,顺应他们的兴趣爱好,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角色扮演法就是依据教学内容,师生共同设计贴近现实的角色,让学生在角色中体验感悟,在参与中得到成长。实施过程中,要精心选择,精心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达到最好的教与学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曾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观"、"数形结合百般好".数形结合的思想就是"数"与"形"之间的相互对应和相互转化的思想.利用数形结  相似文献   
7.
初次见面,很难把全国优秀教师、山东省特级教师、山东省百名优秀校长这些耀眼的荣誉和衣着朴素、言行平实的他联系起来。然而,当我们聆听到他对教育发展的真知灼见,当走近他的工作和生活,当亲耳听到同事、学生和家长对他的评价和赞赏时,我们无不被他的精神所感动,无不被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更无不被他情牵教育、心系人民的高尚品德所震撼。  相似文献   
8.
德育课教学要贴近学生的年龄特征,顺应他们的兴趣爱好,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角色扮演法就是依据教学内容,师生共同设计贴近现实的角色,让学生在角色中体验感悟,在参与中得到成长。实施过程中,要精心选择,精心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达到最好的教与学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一、改变认识,用全新模式教学一是利用书中资料中现成的注释,可让学生在思索道理时疏通文章;二是讲述道理时,可择要讲解难词冗句;三是需不断联系课文句子。二、锤炼课堂语言,巧妙衔接注意用一些精练的语言,评点人物、事件、概括大意,给学生美的享受,丰富学生的语言。如在教《出师表》中,在分析诸葛亮第一个建议———广开言路时,笔者说:“诸葛亮要离开后主了”,但俗语说:“三个臭皮匠凑成一个诸葛亮。”只要广泛听取众大臣的意见,博取众长,集思广益,还可以治好国家的,所以后主所要做首先是“广开言路”。这样的巧妙衔接,…  相似文献   
10.
在20世纪40年代中国抗战的特殊背景下,基于共同的“民族精神”,以《战国策》等刊物为阵地,在陈铨的周围逐渐形成了一个激进的民族主义文化团体——“战国策”派。他们从学术和文化上提出了“民族至上、国家至上”的理论,呼吁民族文化的重构与民族精神的重造,其主要观点是:引进、宣扬、阐释西方社会中崇尚武力的文化思想;批判中国柔弱文化传统,重新发掘中国文化中的“武道传统”;批判五四以后中国文化存在的误区,提倡“民族文学”运动。“战国策”派激进的“民族主义”思想,与抗战的时代环境密不可分,因此把“战国策”派等同于法西斯,或者视作国民党的政治帮凶,是有失公允的。另外,虽然陈铨的“民族文学”理论纲领与左翼理论界的一些文艺政策不谋而合,但是在后者看来,陈铨的文学理论抹杀了人民群众在民族文学运动中的作用,否定了阶级在民族文学中的价值,因此对他的文学理论和创作都进行了不遗余力的批判。陈铨提出的要建构一个让全民族同胞“利害相同,精神相通”的民族文学,只能是一个永远无法实现的鸟托邦式的文学梦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