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教育   15篇
各国文化   7篇
  2006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3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晴川阁修复记张舜徽大江发源青海高原,会纳百川,成巨渎。及入巴蜀,流益湍疾,白涌碧翻,激浪高起,于是排千严,穿三峡。乘其奔腾之势,一泻千里。然後水面加阔,平流东进以达于海。全程六千三百公里,所历大都小邑以百数。沿江景物如画,各有攸胜。若论风光之明媚,形...  相似文献   
2.
一、编出一部内容丰富的比较适应客观需要的通史,是我们研究整理历史文献的一项重大任务。“历史文献”,直截简单地说:便是“历史资料”。研究整理历史文献,就是研究整理历史资料。对丛杂繁多的历史资料进行校勘、注释、编述等一系列的工作,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在研究整理历史文献方面,作出有益的贡献,这自然是研究整理工作者无可旁贷的责任。但是,这仅仅是此一工作的开端,而不是我们的落脚点;这仅仅是一  相似文献   
3.
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名誉会长、我校历史文献研究所名誉所长、博士导师张舜徽教授,于1992年11月27日在武昌逝世。张教授是著名的历史学家、历史文献学家,他的逝世,是学术界的一大损失,更是本刊的巨大损失。几十年来,张教授一直十分关心本刊的发展。在1955年本刊创刊号上,他惠赐数万言的力作《研究中国古代史的基本书籍及其读法》;在1992年本刊百期纪念中,他又著文勉励本刊“日进无疆,发出更大的光芒!”对他的逝世。本刊同仁深为悲痛。这里,我们特地发表张教授逝世前一星期写作的《新注新译资治通鉴序》,以表达我们对他的景仰与缅怀之情。  相似文献   
4.
时间过的真快,从1955年华中师大创办学报以来,已经快四十年了。在这悠长的岁月里,由于学校党政领导的重视,全校师生员工的支持,服务其间的全体工作同志们的共同努力,终于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按时出版一期,到今天已有一百期向社会发行了。这一百期刊物的出版,非有毅力、恒心,不能做到几十年没有间断,并且精益求精,一天天走上健康发展、日新月异的道路。据校内外读者的反应,认为这一刊物的质量,是随着国家的兴旺发达,时代的飞跃前进而变化发展的。所以人们都肯定它,推崇它。这一成绩的取得,却不是一件偶然的事!  相似文献   
5.
汉阳锺子期墓重修碑记张舜徽去汉阳县治东南不三十里,有马鞍山,而锺子期墓在其南麓。面湖背山,景色天成,墓之从来远矣。《吕氏春秋》尝记其事曰:“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  相似文献   
6.
四、校书的依据过去学者们进行校书工作,大半是采用许多较早、较好的本子来供校勘。特别是从有刻本以后,大家便根据宋元旧椠为底本,像清代校勘家们,便在这里面做了不少工夫,取得了不小成绩。但在今天,便不应停留在这一境地;所根据的底本,也不应局限于宋无旧椠了。就实物言,有龟甲和金石刻辞;就书卷言,有汉初帛书,六朝唐人写卷;都可以拿来校订古书。所以取材的范围,自然较过去广阔多了。举例来讲:当清末学者孙诒让最先研究龟甲文字时,经常发现“易日”二字。“易”字作(?),作(?),作(?),作(?),孙氏认为“易日、犹言更日”,是改期的意思。“旧释为肜日,则于文龃龉难通”。根据这一考证,便可推知《尚书》里的“高宗肜日”,当为  相似文献   
7.
(一)传说时期文化史料的来源问题人们谈到远古历史,每喜拿"神话"和"传说"联系在一起.认真分析起来,这二者应孩是有分别的.既是神话,可靠性便很少.至于传说,还有一定程度的根据;并不完全出于臆造或假托.当我们祖先没有发明记载思想语言的工具以前,一切生活活动的事实,都靠口耳相传.这种口耳相传的材料,在古代便是史料.所以"古"字在"说文"中解释道:"故也;从十口,识前言者也".这字的构造从十口,是十口相传的意思;是指它纵的联系——时间的联系来说的.这种世代相传的史实,都是从很早的古人口里说出来的.正如我们当小孩子的时候喜听家中  相似文献   
8.
"成一家之言"这五个字,是两千年前大史学家司马迁最先提出来的.当他写成"史记"以后,在"报任安书"中介绍自己著书的情况道:"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三句话联在一起,自然是就他撰述这部伟大著作的整个精神来说的.前面两句,我们不在这儿解释.现在但就"成一家之言"这一句话,加以分析研究,推寻它的原意,究竟是怎样讲的?以至运用它到目前教学和编书工作中,还有着什么积极意义?我想这样一个题材,在今天重新提出,  相似文献   
9.
事物总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低级到高级向前发展的。假若没有“筆路蓝缕、以启山林”的人,便无由披荆斩棘、走出一条路来,更谈不到发现那广漠山林中珍奇动植物和丰富的矿藏了。所以当人们每每提到事物发明时,莫不众口同声地推尊创始之功,最不可没。只有不畏艰险、敢于探索的勇者,才能有所作为,取得成就。旷观古今中外在  相似文献   
10.
中国校雠学叙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三百年来,我国理董旧闻的学者们的治学风气,每喜将门路分得很窄,此疆彼界,各有范围。单从学术分工的角度来看问题,自然有他们各自深入钻研的成绩。但由此而引起的不良后果,却也不少。这在过去博学通人们,都已道破此中偏蔽了。清代学者强调“目录学”的作用,却把它和“校雠学”对立起来,很少有人注意到“目录”只是“校雠学”中的一部分。所以李兆洛所为《顾广圻墓志铭》中使说:“郑渔仲辑《艺文略》,始附以校雠之名。然其所言校雠之事,惟编纂类例,搜求亡书,则尚是目录家也,无与校雠事。”(见《养一齐文集》卷十一)李氏在嘉、道间,以博洽有名于时,而所见止此,更不必谈到其他浅尝浮慕的人了。我们推原到西汉末年,由政府组织人力进行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清理图书的时候,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