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各国文化   6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每一時代的學術,皆有其自身所面對的問題和所處的困境.爲了解决問題,走出困境,就需要找出問題的癥結所在,提出新的理念、材料和方法.各門不同學科所面對的,往往是一些具體的問題;而由各種具體問題歸結起來的共同點,就構成了一個時代的問題,正如禪宗所説的"一月普現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攝"①.  相似文献   
2.
一 引言自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來,關於"文學典範"或"文學經典"的問題,在歐美理論界成為討論的熱點.從九十年代開始,這一問題也受到中國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在中國文學批評傳統中,雖然將風騷傳統的代表分别冠以"詩經"和"離騷經"①,但此後的文學典範就難以用"經典"命名.在談到"經典"或"典範"的規範意義時,通常以格、式、條、例來表達,在推崇某一作家、作品的崇高偉大時,往往使用上品、第一、正宗、大家等語彙.這些術語和語彙也同樣貫通於漢文化圈諸國,流行在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等地的傳統文學批評中.如果忽略其表述上的差異,而注重其實質上的涵義,它們與今人使用的"經典"或"典範"一詞是可以大致通約的.  相似文献   
3.
張伯偉 《中国文化》2012,(2):238-238
余生七龄,即遭丙午之祸。四凶肆虐於上,狡童横行於野。图籍之厄,酷於秦火;师儒之运,沦为元九。是时也,文化不毛之地,尽诵毛语;千载文明之邦,惨罹明夷。年十六,负耒耜於黄海之滨。耕作之隙,惟以读书为念,其奈无书可读。每观潮涨落,  相似文献   
4.
張伯偉 《中国文化》2011,(1):192-208
一引言 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关于"文学典范"或"文学经典"的问题,在欧美理论界成为讨论的热点。从九十年代开始,这一问题也受到中国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在中国文学批评传统中,虽然将风骚传统的代表分别冠以"诗经"和"离骚经",但此后的文学典范就难以用"经典"命名。  相似文献   
5.
余生七齡,即遭丙午之禍.四凶肆虐於上,狡童橫行於野.圖籍之厄,酷於秦火;師儒之運,淪爲元九.是時也,文化不毛之地,盡誦毛語;干載文明之邦,慘罹明夷.年十六,負耒耜於黃海之濱.  相似文献   
6.
魏晉以來,中國的古典解釋出現了一些新面貌,雖然在經書解釋史上,有的學者還是將這一時期總歸為漢唐階段①。這種劃分從歷史的長時段來看,自然有其成立的理由,但對于長時段中各個短時段的變化,學者理應予以必要的注意。概括地說,這些新面貌可以歸結為兩點,即“得意忘言”與“義疏之學”。前者是精神上的,後者是體式上的。經典解釋的這些新特徵,對于文學解釋來說,也起到了不容忽視的先導和影響作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