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1篇
信息传播   4篇
  2014年   4篇
  2012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随着广大城乡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各样的科普报刊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一些党报、电台等大众媒体也纷纷推出生活类科普专栏,大登特登涉及科学饮食、医疗保健、长寿养生等方面的科普文章,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科学文化知识的渴望和需求,也为报刊赢得了读者和市场,不失为明智之举。但纵观目前生活类科普文章,可以说是良莠不齐,喜忧参半。  相似文献   
2.
普显宏 《寻根》2012,(1):99-101
在哀牢山深处的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双柏县大麦地乡峨足村,至今还流传着一种奇异的彝族原生态祭祀舞蹈——小豹子笙。“笙”在双柏罗婺彝族就是“舞”的意思。小豹子笙又叫“文身舞节”,是峨足村彝族群众祭祀驱邪的原始舞蹈,彝语称“余莫拉格舍”,意思是“画大母豹子花纹”。  相似文献   
3.
<正>(上接第9期第45页)郑和七下西洋扬国威名垂青史郑和下西洋的船队是一支规模庞大的舰队,人数众多,组织严密,完全是按照海上航行和担负的任务,以军事组织形式进行编队的。在当时世界上堪称一支实力雄厚的海上机动编队,很多外国学者称郑和船队是特混舰队,郑和就是海军司令或海军统帅。著名的国际学者,英国李约瑟博士在全面分析了这一时期的世界历史之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明代海军在历史上可能比任何亚洲国家都出色,甚至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以致所有欧洲国家联合起来,可以说都无法与明代海军匹敌。"  相似文献   
4.
<正>(接第8期第24页)郑和被掳,在镇南不在昆阳巧的是,就在李根源写下"郑和故里碑"的几个月后,也就是1912年春,著名学者袁嘉谷先生前往晋宁昆阳镇和代村考察,在月山上找到了郑和为其父及祖父所立墓碑,经过对碑文记载文字考证得出:郑和出生于云南省晋宁县昆阳镇宝山乡和代村。袁嘉谷《卧雪堂文集》第9卷《昆阳马哈只碑跋》说:"顾《明史》言和云南人,不知何县。岁甲午,苏君晓荃告余曰:‘昆阳和代村有和父墓碑,宜为昆阳人’。壬子访之昆阳,果得碑拓本于宋君南屏,碑高建初七尺七寸,广四尺一寸,计十四行,行二十八字,永乐三年端阳日,礼部尚书左春坊大学士李至刚撰……"  相似文献   
5.
普显宏 《云南档案》2014,(11):35-37
<正>抗日战争时期,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搬迁来到昆明组成的"西南联大",使云南一下子成了人文荟萃的地方。西南联大累计走出了200多个院士,是中国高等教育的奇迹。而在同一时期,由湖北武昌文华中学、希理达女子中学、汉口圣保罗中学,湖南益智中学四所学校搬迁到镇南(今南华县)组成的"鄂湘教区联合中学",简称"鄂湘联中"(本地老百姓则称"镇南联中"),是当时国内第一流的中学,与"西南联大"齐名,成为全国最著名的学府之一,被誉为我国中等教育史上的一颗明珠。但由于"鄂湘联中"是几所原美国基督教圣公会创办的学校,她在镇南办学的这段历史少有人提  相似文献   
6.
<正>明代航海家、外交家、武术家郑和七下西洋的伟大壮举,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我们还读小学的时候就听老师讲起过,感到无限自豪,郑和是个了不起的民族英雄!没想到的是,就是这样一位赫赫有名、至今令西方航海家赞叹不已的世界级大冒险家,与我们南华这块土地扯上了关系。在郑和年幼的时候,很有可能是被其父、也就是滇阳侯米里金寄养在我们镇南(今南华)一个郑姓的回族家庭,成为南华郑姓回族的养子,从4岁多到11岁这段时间里,有五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