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教育   9篇
各国文化   7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俄罗斯当代著名的研究《伊戈尔远征记》(以下简称《远征记》)的学者德·利哈乔夫写道:“我们在反复阅读《远征记》时,时常会在其中找到以前我们未曾发现的新的奥秘.”这  相似文献   
2.
两千多年来,人们都以为《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作者荷马是盲诗人。俄罗斯杂志《科学与生活》1999年第6期发表了阿·波尔特诺夫教授的文章《荷马的视觉胜过我们》,一反传统的说法,论证了荷马并非盲人。波尔特诺夫认为,荷马史诗描写的准确性、情节的形象性、生动性和鲜明性是举世公认的。最使读者惊讶的是史诗中不断出现的“特写镜头”和“风景速写”。盲人不可能这样述说:农民将绿色的豌豆粒倒进风车,豆粒散落在平展展的晒谷场上……即使是天才的盲诗人也不可能准确地描写被巨浪抛起的游泳者的瞬间神情:当他被巨浪抛起的时候,他注视…  相似文献   
3.
4.
王明元与杨开三合写的论《论高尔基之死》(载《俄罗斯艺》1994年第3期)提供了国内外关于高尔基之死的种种说法及资料,读后受益非浅。特别是作大胆推断,对高尔基之死这个疑案持“自杀说”令人耳目一新。然而笔反复阅读王,杨两人的论,查阅有关资料,觉得王,杨的论点值得商榷、论据也有不确之处。  相似文献   
5.
俄罗斯当代名的研究《伊戈尔远征记》(以下简称《远征记》)的学德·利哈乔夫写道:“我们在反复阅读《远征记》时,时常会在其中找到以前我们未曾发现的新的奥秘。”这是对二百年来研究《远征记》历史经验的正确总结。研究地震史的俄罗斯学安德列·尼科诺夫对《远征记》的研究成果是利哈乔夫上上面一段话的最好注释。  相似文献   
6.
诺贝尔经济学奖三十年中得主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诺贝尔奖是世界上最权威的奖项之一.设此奖是为了纪念出生在瑞典的伟大学者、发明家和企业家诺贝尔.诺贝尔是在圣彼得堡、莫斯科和巴库开始他的学习、科学和企业活动的.他建立了科学实验室,在实验室里发明了炸药,然后,论证了油田区划.在1853年至1855年克里米亚战争期间,企业家诺贝尔家族为俄国军队供应了所需的炸药.以后,诺贝尔在瑞士、芬兰、德国和法国创办企业.生命的最后几年是在法国度过的.  相似文献   
7.
罗马城始建于公元前754年,已近乎3000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岁月里饱经盛衰枯荣。罗马旧城西北角不到半平方公里的梵蒂冈称为教皇国,是全世界基督教的领导中枢,是基督徒顶礼膜拜的圣地,这给罗马城染上了一层极为神秘的色彩。  相似文献   
8.
俄罗斯人交际中的微笑王人法微笑在交际行为中起着明显的作用,是交际中重要的甚至是必要的组成部分。传统的说法是:美国人、德国人、日本人和中国人是爱微笑的民族;斯堪的纳维亚诸国的人是不爱微笑的民族。按照大多数外国人的看法,虽然俄罗斯人富有同情心,善良和好客...  相似文献   
9.
人的面孔表情常常会伪装,而眼睛则不会。眼睛里的表情是真实的,它能反映人的全部精神世界,故尔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子”。德国哲学家叔本华(1788-1860年)说,根据眼睛可以判断一个人。那么,我们从俄罗斯文坛泰斗的眼睛中,又能看到哪些暗含的精神品质呢?在俄罗斯诗人中,普希金的眼睛无疑是最富有特点的。同时代人认为,普希金的眼睛反映出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这是一双蔚蓝色的、聪明的、敏锐的、闪耀着光辉的眼睛。正如同时代人所描述的,普希金的面孔并不美,但他的智慧和眼睛的光辉却是著名的。H.N.波烈伏依说,诗人…  相似文献   
10.
叶赛宁儿子的不白之冤王人法编译1913年谢尔盖·叶赛宁在莫斯科瑟京印刷厂当校对员,结识了女校对员安娜·罗曼诺芙娜,两人同居,于1914年生下儿子盖奥尔吉·叶赛宁。谢尔盖·叶赛宁于1925年12月28日凌晨自缢身亡。当时年仅30岁。他的儿子的命运又如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