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教育   10篇
各国文化   1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德武的诗歌与诗学具有一种鲜明的时间诗学的本体性特征,“思”与万物的“诗意”是诗人创作中的自有之物,借助时间完成。李德武在对时间本体性安置、时间与空间的一致性等问题的探究中形成了自己的时间审美观。  相似文献   
2.
多种原因导致我国部分中小企业的劳资关系紧张和矛盾突出.地方工会应充分发挥四大职能作用,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枢纽型组织作用.本文分析了我国地方工会发挥作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充分发挥地方工会枢纽型组织作用的系列路径及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师范院校学理论课要着重突出师范性,重视能力培养,将课程方向目标化、理论应用实践化、技能化,强调学生实绩考核的体系化。形成内容体系瓣、实践效果强、操作技能完备的学理论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4.
根据平面机构自适应运动综合理论,研究基于平面刚体位移矩阵对平面四杆机构的位置综合、轨迹综合和函数综合三种机构综合的方法。编制了MATLAB程序并给出算例,从而为平面四杆机构的设计提供了一种简单有效的设计途径。  相似文献   
5.
意象思维是中国传统文化富于诗意的运行轨迹 ,它以取象譬类、天人互参的方式 ,以饱含情感的意象氛围直达诗意追求。取象譬类和情意倾向是它的诗化特征 ,它以形象的譬类 ,将其蕴涵的深刻情感展现出来 ,这种饱含情感的意象思维融会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 ,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充满了诗意精神。本文集中揭示了意象思维作为中国审美文化和诗意文化机制中枢的思维特征 ,为揭示意象思维乃至于中国传统艺术的诗意指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意象思维是中国传统文化富于诗意的运动轨迹,它以取象譬类,天人互参的方式,以饱含情感的意象氛围直达诗意追求,天人互参构成了意象思维人化自然的实践性基础,意象氛围则构成了它得以呈现的体验基础,意象思维作为中国审美文化和诗意文化的中枢,以天人互参为实践基础,以意象氛围为表现形态和体验基础,构成了一个圆融整一的诗化世界。  相似文献   
7.
意象思维是中国传统文化富于诗意的运行轨迹,它以取象譬类、天人互参的方式,以饱含情感的意象氛围直达诗意追求。取象譬类和情意倾向是它的诗化特征,它以形象的譬类,将其蕴涵的深刻情感展现出来,这种饱含情感的意象思维融合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充满了诗意精神。本文集中揭示了意象思维作为中国审美文化和诗意文化机制中枢的思维特征,为揭示意象思维乃至于中国传统艺术的诗意指出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正唐林先生的《四川美术史》煌煌三册,是西部文化大省四川省的第一部美术史著作。作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重大科研项目,《四川美术史》体大思精、全面融通,填补了地域美术史的空白。《四川美术史》写作范围从史前时代直至晚清,其内容涵盖了绘画、书法、建筑、雕塑和工艺美术五大领域,探索了历史发展进程中四川美术的风格流变。《四川美术史》2015年8月出版了上册一百万字,2017年8月出版了中册一百万字,厚重的成果展现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对儒家的不断追问实质是来自于深刻的人文关怀。儒家学说的实质是一种深切的人文关怀,但由于“设定”的迷悟,在人与现实的关系上,儒家迷失在道德情感的精神领域,迷恋于秩序与规范使其空泛化。因此,必须对其进行深刻反思,文中最后提出文化建构的重要性,并对其实施文化审美化转化。  相似文献   
10.
意象思维是中国传统文化富于诗意的运行轨迹,它以取象譬类、天人互参的方式,以饱含情感的意象氛围直达诗意追求。天人互参构成了意象思维人化自然的实践性基础。意象氛围则构成了它得以呈现的体验基础。意象思维作为中国审美文化和诗意文化的中枢,以天人互参为实践基础,以意象氛围为表现形态和体验基础,构成了一个圆融整一的诗化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