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0篇
教育   41篇
各国文化   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陶渊明《饮酒》诗中有一句人们颇为熟悉的名句,那就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后世流行的各种版本的陶诗集子中,这句诗的文字面貌均如此。其实,该句诗的原貌并非完全如此,其中的“见”字应作“望”字,即:“采菊东篱下。悠然望南山。”追考有关陶诗的版本可证:南朝梁代萧统所编的《昭明文选》最早收录此诗,诗中作“望”字;唐初欧阳询等人所编的《艺文类聚》(卷65)摘录了此诗,诗中也作“望”字。  相似文献   
2.
提起“祖宗”这个词,我们每个人再熟悉不过了,而且都知道它指称的是人,指我们的久远的祖先、先人。所以,看了这个题目,很多人可能会想,这不是在骂我们的祖先吗?还有人可能会想,这大概是谈达尔文关于由猿到人的进化论的吧?这些猜想都不对。之所以会有这些猜想,是因为很多人其实并不知道,“祖宗”当初并不指称人;换言之,“祖宗”原本并不是人。  相似文献   
3.
4.
莫泊桑的《项链》开篇写道:“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好像由于命运的差错,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里。”初看令人费解,哪有劈面就用“也”字的?“也”是一个频度副词,前有相同对应物才能使用。而本句是起句,前面并不存在对应物。其实,这正是作匠心  相似文献   
5.
偶读《望世纪内外》(《读书》1997年第6期)一文,颇有收益。该文展望了考古学在21世纪的发展前景,令人振奋。但文中存在一处用词不当的现象:"由于全球定位仪(GPS)技术的成熟,……研究者就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在荧光屏上很方便地而且是一目了然地观察各种考古遗迹在地理分布上的关系及其同自然环境的关系。这就将能迅速发现许多过去想象不到的问题,也可使大量以前难以解开的疑团,豁然消失。"  相似文献   
6.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将李密的《陈情表》中"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的"僮"字释为"童仆"是不够恰当的,因为此解与语境失协,又与情理相悖。在训诂有据的前提下,若将该文"僮"字释为"儿童(少年、未成年人)"则更为合适。这种别解在学界亦可得到颇多支持。  相似文献   
7.
何谓"一介之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对秦王说:“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何谓“一介之使”?课本注曰:“一个使臣。介,个。”这是不正确的,因为数量词修饰名词时,数量词后面不带“之”字。“一介”用作数量词时也不例外,如“一介书生”、“一介草民”等。事实上,上句中的“介”并不是量词“个”,而是名词“傧介”之义。“傧”和“介”都是外交场合中使臣的辅助行礼之人,是使臣的助手、副手。晋·左思《吴都赋》:“傧从奕奕。”《荀子·大略》: “诸侯相见,卿为介。”春秋战国时期,诸侯间使臣往来,必带傧介,且所带傧介数量不…  相似文献   
8.
罗献中 《读写月报》2023,(32):23-25
<正>《又见州桥》(刊载于《中国纪检监察报》2022年10月28日“史鉴”版)是一篇关于考古发现的叙事状物散文。文章叙写了北宋都城汴京州桥遗址的考古发掘的情形,描述了汴京州桥的兴衰际遇及其反映的汴京古城的历史变迁。该文笔触细腻、叙写生动,是一篇美文。然而,遗憾的是,文章在进行细腻生动的叙写时,却出现了多处表达不当的病句,经不起推敲,成了美文中的瑕疵。这些语病的类型大多是语文中、高考的语病题型,可以作为真实案例在教学中进行使用和分析,  相似文献   
9.
现当代一些关于古汉语的著作将"连及"视为修辞格,这是一种不妥的做法. "连及"是古汉语中尚未成熟的一种表达方式,它不合逻辑、文理不通,已被淘汰.笔者认为,将其视为修辞,是缺乏道理的.  相似文献   
10.
人教社主编的高中语文课外读本第二册编选了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的书信体散文《训俭示康》。作者在文中教诲、训诫儿子司马康要崇尚节俭.不要追求奢靡。为了使文章更有说服力,作者引用了孔子的一句话:“以约失之者鲜矣。”孔夫子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课本对此作了注释,曰:“因为俭约而犯过失的很少。”这个注释从字面上粗略地看是可以说得通的.似乎也颇为符合作者引用的意图(论证节俭的好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